以游戏为载体 助力幼儿度过幼小衔接转型期
幼小衔接教育的科学实施能够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每到大班下学期,家长都会对孩子升入小学后的适应问题感到焦虑。为此,威海市环翠区统一路幼儿园与统一路小学组成幼小衔接研究共同体,并联合家长,以游戏为载体开展幼小衔接探索,助力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转型期。
靶向定位,确定研究思路
幼儿园突出“儿童视角”,采用问题导向研究模式,探寻幼儿园、学校、家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链接点,决定以游戏为载体开展探索。这样做从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更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
问题调研,定位研究方向。幼儿园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大班幼儿的家长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对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上课能否专心听讲等诸多方面存在疑虑;小学教师反映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自理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都和幼儿的专注力有关,而专注力直接影响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鉴于此,幼儿园成立研究小组,与小学教师互动交流,明确了以多元化的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专注力的研究方向。
实情分析,找准研究目标。以幼儿喜爱的游戏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围绕幼儿一日生活,从视觉类、听觉类、表达类、操作类游戏开拓研究,满足不同学习型幼儿的需求,与学习专注力相连接,扬长避短,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力,帮助他们养成专注学习的习惯。
思路梳理,甄选研究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甄选相关游戏内容:环境渲染、绘本阅读、视觉游戏等观察方面;自然之声、音乐熏陶、聆听故事、实时新闻、听力游戏等倾听方面;播报新闻、故事讲述、表达游戏等表达方面;科学实验、手工创作、生活操作、益智游戏等操作方面。然后,把这些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并进行创新,能够提升幼儿的专注力。
以环境创设助力幼小衔接
调整生活环境,增强适应能力。大班下学期,合理调整幼儿作息时间,适当延长幼儿的集中活动时间、相对缩短自主游戏时间,培养幼儿学习的持久性;调整幼儿班级空间布局,从“围坐”学习逐步转向“排排坐”,充分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心理,让他们模仿小学生上课的样子,身体坐正、挺胸、举手回答问题等,让他们在模仿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游戏环境,激发学习能力。班级环境创设以幼儿实际需求为主,对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境、主题墙、区域环境等,激发幼儿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以游戏促进幼小衔接
从幼小衔接的角度调整大班幼儿的游戏活动比例,丰富游戏活动内容,适当增加与感官思维有关的游戏内容,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调动,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例如,在区域游戏中增设“走迷宫”“连连看”等视觉类游戏,培养幼儿对方位、线条、形状、距离的辨识能力;增设“说口令”等倾听类游戏,引导幼儿在倾听过程中思考、判断和学习,提升其专注力;教师与幼儿一起创设“看画阅读”“故事创编”等表达类游戏,并要求幼儿说出自己的观点,以提升其思维逻辑能力;定期更换阅读区的图书,并根据幼儿兴趣选择图书,以调动幼儿的阅读积极性;在生活环节,为大班幼儿准备筷子、勺子,鼓励他们用筷子吃饭,为幼儿升入小学后的握笔、书写做准备;提供手工类、益智类等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与材料深度互动,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及专注能力。
家校携手,和谐共育
幼儿园定期举办幼小衔接方面的讲座,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如“让孩子有准备地走进小学”等,要求家长们认真聆听,以了解幼小衔接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园校共同体”建设,一方面,小学派骨干教师走进幼儿园,针对“如何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等问题,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进行分享交流,并且答疑解惑,确保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顺利过渡;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幼小衔接”专栏,定期向家长推送与幼小衔接相关的文章,以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他们配合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威海市环翠区统一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