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京韵小达人’”
——安丘市兴安街道兴安小学“京韵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我们都是‘京韵小达人’!”近日,安丘市兴安街道兴安小学12名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京韵诗词永流传》在潍坊市第十届“国学小名士”传统文化情景小剧创作表演大赛中获奖。消息传来,感谢电话、短信一时间纷至沓来,令校长张广荣应接不暇;家长们无不感谢学校“京剧文化”特色课程对孩子的浸润和濡染。
作为省级艺术特色学校,该校自2008年开始就借助毗邻安丘市京剧团的优势,将京剧艺术融入校园,编写校本教材,充分挖掘多学科课程资源中的京剧元素,引导学生学习、汲取京剧艺术精华,传承中华文化。学校外聘安丘市京剧团演员授课,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青衣、老旦、老生和京胡等特色社团,参加社团的学生有750余名。截至目前,已有近千名学生参加了山东省戏剧展演、安丘戏曲春晚、京剧大型团体操等演出。同时,针对全体学生,推出10余种个性课程套餐,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张广荣说:“如今,班班动了起来,人人动了起来。我们兴安小学的学生,个个都是‘京韵小达人’!”
京剧进校园,国粹润童心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优美的旋律荡漾在整个操场。瞧!师生们正在做“京剧操”。它以体操为基础,用京剧各种选段配乐,易学好做,很受学生欢迎。
“京剧操”是学校传承京剧文化的一种方式。为了让京剧艺术常驻校园,学校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京剧艺术长廊,将内涵丰富的脸谱、门类繁多的行当、多姿多彩的道具等,以图片、文字说明、特殊版面等呈现出来,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聘请市京剧团的专业演员做顾问,到校进行京剧舞台艺术表演、举办京剧知识讲座,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音乐教师牵头,召集部分教师、家长志愿者,成立了普及京剧艺术的工作小组和艺蕾戏曲艺术团,定期组织“班级京剧小PK”“京剧大家唱”“亲子唱京剧”等活动,让“京腔京韵”飘满校园。
据安丘市京剧团团长宋晓波介绍,戏曲进校园,意在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熏陶,让他们更喜欢京剧、了解京剧,也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与多学科融合,打破学习壁垒
在青衣社团的教室里,安丘市京剧团的演员们正在给学生上课。学生穿上专业的京剧行头,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甩起水袖,练习动作。从脚步到眼神,教师都讲解得非常仔细,学生也学得非常认真。
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京剧艺术,安丘市京剧团的演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学生了解京剧的历史,用小故事给学生讲解生、旦、净、末、丑5种行当,并现场示范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全面、直接地感受国粹的精妙绝伦。
学校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将京剧经典唱段作为教学内容,自主开发了校本教材《我心中的京剧艺术》,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将京剧与相关学科进行链接、嫁接和融合,有效组织实施起京剧课程。
在音乐课上,教师专门开设京剧欣赏,普及京剧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视、听、唱、说、演的艺术美。然后,教师由易到难、一板一眼地教学生演唱。每学期,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至少教两首不同的京剧曲目。
体育课上,京剧艺术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京剧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手眼身法步”,与“唱念做打”相结合。体育教师专门创编了体现学校特色的京剧体操,将京剧元素融入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
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利用教学电子平台进行网上观摩、欣赏京剧,还引导学生进行京剧艺术创作,如用电脑设计京剧元素手抄报等,让教师的口传心授更具画面感。
传统文化课上,师生则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名家名段、解析京剧故事等体会国粹的博大精深。
……
如此多学科的融合推进,打破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壁垒。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京剧、爱京剧,逐步掌握了京剧的基本唱段及表演程式,成为“京韵小达人”。
开展评价研究,促进纵深发展
为探求京剧艺术教育教学的规律,激发师生的表现欲,学校致力于“京剧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研究”,成立了“京韵润校园”特色课题研究小组,以课题研究的方式促进京剧教育向纵深发展。此前,学校开展的“京剧艺术校园传承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级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子课题。尤其在评价方面,学校要求相关教师开展京剧小课题研究,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教学案、有成果总结;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并记入业务发展档案。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设计了《京剧润心评价手册》,从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学习情况、京剧艺术素养成绩、汇报演出等方面进行考核,学期末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记入学生成长档案袋。
该校的“京韵润校园”特色文化课程,以学与做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扮角儿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激发了学生对国粹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让这门特色文化课程在校园内外真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