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立足生命成长  引领观课议课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成武县郜城第三实验小学 开展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 莒县安庄镇中心初中 师生共读沐书香  情感交融共成长 临清市艾寨丕介学校 “星火”点亮梦想 书香浸润成长 图片新闻 从“丫丫”学语到“群星”璀璨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立足生命成长 引领观课议课

——读《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有感

□ 徐晓彤

亲切自然,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深刻幽默……第一次听陈大伟老师的讲座时,我的脑海中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不久,陈老师要来烟台举办讲座,我忐忑不安地留言“希望蹭个课”,于是,便幸运地再次聆听了陈老师的讲座,也有了我与《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之间的故事。

一书一世界,读书亦是读人。最初吸引我的是陈老师精彩的讲座,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我发现真正让我敬佩的是陈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躬耕一线的付出,而这一切都在陈老师的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引经据典 文化立魂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书中,陈老师引经据典百余处,其中,引用最多的是《论语》。除教育学、心理学外,对哲学的引用和思考也随时可见。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我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如果以《论语》来指导教育教学、观课议课,引领我们的专业成长和人生修养,是不是也若“烹小鲜”呢?

胡适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哲学是集大成者,是根基与源泉。有了哲学的根基,为人处世、学问交流和表达便会有不同的景象。陈老师将多位哲学家的思考融入观课议课的理论实践,把观课议课置于更广阔的人生和理论背景之下,让观课议课有了根、有了魂,让我们看到“伟大事物”的底层逻辑。

比如,陈老师对“文化”独到的见解使我豁然开朗。他写道:“文化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改善生活的方式与途径。‘文’是找到对人的生活有积极意义的、好的、美的东西;‘化’是影响和改变,是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书中,你会发现观课议课是有“灵魂”的,它源于人类传承的文明与智慧,始于古今中外的厚重与深邃,基于文化的深刻内涵。观课议课不再只局限于在课堂上链接师生,而成为教育实践生活中深刻而博大的存在。

理论引领 知行合一

《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推进:理论与实践”,全面阐释了观课议课是什么,为什么要观课议课,怎样观课议课;中篇是“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问与答”,回答了观课议课推进和实践过程中教师们提出的若干关键问题;下篇是“回顾:过程与成果”,梳理了观课议课理论实践发展的过程,提供了观课议课20多年研究的重要成果线索,为深入研究者提供了检索资源的路径。

扎根教学一线,陈老师在担任大学教授期间,坚持走进中小学,深入课堂,经常和一线教师同上一节课,身体力行地诠释如何追求幸福的教师生活、如何创造理想课堂、如何不断促使自身专业成长。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就有了这样一本有高度有深度有内涵、一线教师却读得懂读得动读得通的著作。陈老师写道:“观课议课的研究者坚持扎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一线教师‘同在共行’。”源于实践、“同在共行”表达了他的教师立场。观课议课源于教师,基于教师,为了教师。书中,陈老师既进行了详细的方法指导,又呈现了大量的具体案例,分享了观课议课相关的各类表格,让我们可以“拿来就能用”。

比如,在《怎样有质量地观课》一文中,陈老师从观自己的课、观其他教师的课、通过其他教师的课反观自己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观课的步骤和方法,让读者一目了然,马上就可以进行实践,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方法指导。在《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中,陈老师提出:“教师要走向自助性观察,讨论时不要用‘你应该如何如何’‘你可以如何如何’的指点口吻,而是要用‘如果我来教…… ’ ‘我将选择和使用这样的处理方法……’。角度不同、表达不同,给人的感受、对参与者的要求乃至达成参与者的发展也完全不一样。”

数十年磨一剑,陈老师对观课议课的研究使我想到了新教育所倡导的田野精神。朱寅年在《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中指出:“新教育田野精神有四个特征:放下架子,一线为友;尊重科学,真理为师;注重案例,数据说话;解决问题,小处着手。”陈老师的观课议课研究为我们做教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示范。

关怀生命 聚焦成长

观课议课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陈老师主张“人本是目的”“人道是依据”“人文为方法”。就人的关注而言,观课议课主张关注所有人的生命状态、参与感受和发展质量。陈老师说:“我们不仅要关怀当下的、身边的、课堂上的学生,而且要关怀参与观课议课活动的教师。参与观课议课的教师既包括参与观摩的教师,也包括授课教师。”这段话多么令人感动!

我们的课堂上,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学生。在“实现学生关怀”这一部分,陈老师倡导关怀和帮助身边的学生:“到学生身边去,与学生建立相互接纳和信任的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关怀学生的理想境界,就是观课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这很难,因为难,真正做到就更加可贵。

观课议课中,无论关怀教师的生命,还是关怀学生的生命,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生命的发展与成长;只有实现成长,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陈老师说:“幸福是一种能力。”的确,通过观课议课,我们不只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更提升成长和发展自我、快乐与幸福追求的能力。

“虚践”“自组织”“境脉特征”“三顶帽子”“致思立场”……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每天早晨,你必须重新掀开废弃的碎砖石,触摸到翠绿的、生机盎然的种子。一个新词就像一粒播下的种子。”这些陌生的词语犹如“种子”,开启了我的新思考和专业成长。

在陈老师的书中,金句频出:“让我们一起变老。”“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人因思而变。”“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印度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思想往往会形成概念,然后人就按照这些概念而活。”将这些句子植入内心,构成了人生的新概念,会让研读者和实践者的人生不一样。

虽然啃读多遍,虽然努力践行,但是我发现,自己还是语寡词穷。短短千言无法全面概括观课议课的理论实践,无法立体呈现观课议课的博大精深,更无法具体折射陈老师的研究精神。所以,更好的方法是,您也捧起这本书,读进去,做起来,跟随陈老师踏踏实实扎根课堂,认认真真躬耕实践,让观课议课撬动我们共同的生命成长,追求和创造更幸福的教师生活。

(作者单位:烟台市莱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