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言语生命的绽放与元学术的本体论叩问 中小学读书行动不能搞“一阵风” 图片新闻 生活之趣 让诗书之光照亮你我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中小学读书行动不能搞“一阵风”

□ 李纪超

前不久,教育部等8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通知。通知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政策,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为学生阅读创造空间,并在学校课后服务中开设阅读项目。读书行动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不以考试、“打卡接龙”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不增加学生、教师及家长负担。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重要使命。教书既有教授书本知识的基本要义,又有教会读书的深层内涵。中小学开展读书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谨防搞成“一阵风”式的阶段性活动。

如今,如果说哪所学校不重视读书,其就会举出一系列佐证来反驳:校长、教师逢会必讲、反复强调;学校在世界读书日等时间节点会开展相关阅读活动;有的学校还提出量化目标,要求学生“打卡接龙”、写读后感……开展读书行动需要以必要的活动为载体和抓手,但绝不是组织几场阅读活动那么简单。把落实读书要求简化为开展几次读书活动,满足于制定方案、开会动员、组织活动、调度总结、成果展示等“规定动作”,是对读书行动的误读。采取“亲子阅读打卡”等方式推行读书活动,使读书成为被家长和学生诟病的负担,则是典型的跑偏。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既是立德树人的方法路径,也是理想教育的价值追求。朱永新先生曾指出:“学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教育任务就算完成了。”钱理群先生对此也有见解:“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纵观各地中小学,凡是有底蕴或者办学特色的学校,在推动学生读书方面无不用心用力,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育人品牌,这种品牌反过来又提升了学校的品质。所以,无论是从育人的角度,还是从学校发展的角度,都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首先,要科学定位。读书行动不能游离于教书育人之外,要融入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融入提升办学品质的长远规划,作为立德树人和文化强校的基础性工程来实施。把学校建设成培养读书人的阵地,就是要通过打造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校园阅读生活,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书香的浸润,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开发。要像研究学科教学一样,研究学校读书行动,跟进学校读书的教研与指导,真正把阅读作为学生必备素养来培养。特别是在当前碎片化、快餐化阅读泛滥的情况下,要搞好阅读的专业引领和习惯坚守,努力培养能够伴随其终身的良好阅读习惯。

其次,要系统实施。推行读书行动不是在现有教育教学活动基础上的简单拼凑,而是对学校管理教学思维、方式和载体进行系统化的重塑。当前有个倾向,学校的教学越来越向讲授教材知识集中,对课外读物的利用远远不够,对学生自行读书重视不够,甚至担心学生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关键是要将读书行动落实到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从课程设置、专业指导、资源保障、配套设施、家校互动等方面进行整体提升,推动读书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机衔接、相得益彰。特别是要注意用更加宽广的视野开展阅读,摈弃“考什么读什么”等只盯着分数的功利化阅读行为,不能把学校读书窄化为应对考试的手段。

最后,要常抓不懈。读书本身就是个功夫活儿,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对学校而言,在读书这件事上要有长远打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既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组织开展诸如读书节、诵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引领读书活动,又要注重相关阅读教学、读书指导等日常教育引导,全员参与、全程开展,打造常态化、持久性的书香校园,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热闹一阵子便束之高阁。

让读书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成为师生的行为自觉,才是中小学读书行动的正确打开方式。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