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被需要:学校有效德育的新表达 乡土蕴乡情 资源巧融合 让美育之花灿烂绽放 紧贴时代要求 实现立德育人  用项目化作业助推生物学习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被需要:学校有效德育的新表达

□ 唐多祥

在当今价值多元化时代,青少年“精致利己主义”和“空心”现象的存在,折射出当代学生价值观和责任感的缺失。这种“利己”不“利他”的价值导向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显然是相悖的。

被需要是在满足他人的过程中表达出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意义,从而获取精神上的愉悦,并激发出一定的责任感。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心理,希望通过被他人需要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从中获得存在的意义和成就感。因而,被需要的实质是个体存在价值的体现,它的价值诉求却是立足集体主义价值观,弱化了索取和自我,关注了付出和他人,从更高层次的主观视角观照,与“爱国、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高度契合,开启了一个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崭新视角。要想唤醒学生心中的“利他”因子,彰显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妨从满足他们的被需要入手,打开学校有效德育的新视角。

一、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学习是个体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不断向内审视自己、挖掘自己的过程。事实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存在的。这种忽视学生主体需求的消极接受而非主动获取的思想认知与观点,显然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所以,学校德育需要师生双方平等对话、共同经营、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被需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通过被需要来完善他们的自我感觉、自我体验、自我超越、自我反思等主体意识,在被需要中体察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存在感和价值。当学生不再是“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被动接受者角色,而是以主体的姿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己时,他们会逐渐体悟到自己所具有的被需要的能力,并因此而自豪。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教师依靠自己在年龄、知识、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去教育、引导学生。同时,当代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换,以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向学生学习、请教。在这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相长氛围中,受教育者会意识到教育者不再是表情严肃地高坐“云端”,而是在“我”的身边、和“我”平等相处,随时准备倾听“我”的内心、需要“我”的关爱和帮助;在某一方面,“我”也可以成为他意义上的“师者”,成为他所需要的、有用的人。这种强烈的被需要感在此过程中便自然生成。

二、内外结合,活动育人。学生被需要素养和价值理念的提升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学生必然要面对的群际交往的主要环境。群体成员间的互助互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鼎力合作,任何个体的不和谐都会导致活动的低效。正因为群体活动的合作属性,个人的被需要才能够被突出显现,个人才能通过全力助推活动顺利开展而表达出自己不可或缺的被需要价值。首先,学校是模拟的“小社会”,依托相应的情境开展团体活动,让每名学生从认知到行动探寻自己被需要的合适位置,在整个团队活动顺利开展这一拼图中充当不可或缺的那一块,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如:新生入学后的专题迎新活动,各类校园社团,有不同纪念意义或教育意义的文娱活动、专业教育等,情境下的集体活动在增强学生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让个体的被需要意义得以彰显。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链接学生“学生身份”到“社会人身份”过渡的重要体验领域,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局限,不仅能促进学生锤炼实用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在与各种角色的真实交流互动中,以“边缘性参与”的方式切实感受、体验到被需要的价值及意义。

三、实施感恩教育和赞赏教育,成就他人的被需要。感恩他人和赞赏他人,是对他人行为所作出的一种积极回应。客体心理学认为,在社会化交往中,只有当他人对“我们”行为有回应时,才能证明“我们”的存在。没有互动关系作为依托,存在感自然就缺失。内心深处满怀感恩,自然会在言行中有所体现。这种体现是对他人行为积极的显性回应;这种高质量的回应以认同、尊重的价值体认,凸显了对方存在的意义,对方的被需要得以妥当地安放、有意义地落地。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认知能力;教育他们从感恩身边的人做起,逐步从不同层面和领域体察到友人、集体、社会对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作用,真诚感恩,摒弃“精致利己主义”和无所适从的“空心”,形成“付出——感恩——回馈”的正向循环,立己并达人。

学会赞美,也是成就别人“被需感”的必要途径之一。赞赏使受教育者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判断得到正向回应,能很好地彰显其存在感与价值感;赞赏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健康心理,既不毫无根据地全盘自我否定,又不虚伪夸大地全盘自我肯定,而是把自信建立于深厚的根基之上,认清并不断扩展自身优势,增强人格魅力。赞赏教育有助于推动朋友式平等人际关系的形成,使受教育者辩证地认识自我,全面而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被需要。实施赞美教育,坚持优势扩大化,努力营造温暖、健康的氛围,在链式成就的被需要过程中,从小而新处切入的德育自会具有持久的实效。

(作者单位:寿光市田柳镇初级中学)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