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蕴乡情 资源巧融合
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梦回故乡,那是余光中心中的浅浅海峡,是席慕蓉心中一种模糊的怅惘。乡土情结俨然成为中国人的执念,不仅文人墨客将其作为情感的归宿,而且艺术家们也将其作为创作的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蕴含的文化底蕴愈加显现。然而,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于课堂内,将关注点放在以趣味性为主的乡土特色活动中,他们的认知浮于表面,无法接触乡土资源,更无法感受乡土资源潜藏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价值,从而使教学品质大打折扣。
为弥补教学短板,将学生引入不一样的精神状态,让他们对乡土文化有更细腻的感知和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美术课堂。美术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它本身就是在历史中慢慢孕育发展而来的,其人文性、历史性极强,能够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出发,给学生带来认知、情感、思维上的启迪和触动。抓住小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期待,结合美术学科的独特价值,选准教学切入点,教师定能完成课堂创意设计,让乡土资源成为崭新的教育力量。
素材筛选巧辨别。“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观点。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感知才更真实,也更深刻。乡土资源涵盖的范围较广,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可利用的资源,都可以被称为乡土资源。在具体展现形式上,工具、材料等有形实物,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都被囊括其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艺术作品,切实提升其美术教学品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挑选、筛选素材,在教材内容与乡土资源之间搭建起桥梁,形成有效对接。
一些能工巧匠已经认识到乡土资源的优势,将其融入创作中,制作成艺术品。让学生欣赏这些精妙的艺术品,然后进行多重关联,从生活中搜寻材料,实现认知对接。《多姿多彩的靠垫》是四年级美术上册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的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并采用各种工具制作靠垫,体验不同媒材呈现出来的多种效果。学生展示自己搜集来的媒材,有麻布、棉布、混纺等。材料不同,手感、质感存在差异,制作出来的靠垫给人带来的感受自然不同。为更好地点缀靠垫,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搜集不同材料制作装饰品,缝制在靠垫上,多重材料的混搭给他们带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资源融通显韵味。美术媒材是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也是学生创意思维的体现。有相关材料作辅助,美术教学才得以快速推进。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关涉范围较广,绘画、泥塑、手工制作等都属于美术范畴。学生创作的每件作品都是他们认知的浓缩,是自然物象在他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记。为让作品更灵动鲜活,学生甚至会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改造,拓展出更多形象。为让学生有更多接触乡土资源的机会,丰盈他们的认知和体验,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不能设限,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思考空间,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联想力,激活创造性思维。
乡土资源众多,在叠加运用过程中,如何巧妙组合、搭配,使之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彰显乡土文化韵味,需要学生从多重视角出发,进行大胆尝试。《我设计的船》主题明确,可选用的材料丰富,教师可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为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下放权力,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学生搜集果壳、塑料瓶进行创作。美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社会生活的平台,让他们作为生命个体在广阔的空间内遨游。
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本土化的资源形式,能够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不仅如此,乡土资源在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拓宽课堂教学经纬度等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妨从乡土资源中寻找突破点,将学生引入大自然、社会这一活教材中,让学生在素材筛选中汲取美术专业知识,在多种乡土资源的融通中彰显美术的独特韵味。
(作者单位:商河县文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