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嵌入式科研:学校品质的应然追求 班级管理中践行“五育融合”的策略 让劳动教育“入脑入心”

第7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7
【教科论坛】

嵌入式科研:学校品质的应然追求

□ 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 曹恒兰

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是济南市首批领航学校。2022年初,学校成功遴选为山东省全环境育人规范校。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学校紧紧抓住“高质量教育”这个时代命题,以嵌入式科研撬动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

一、校长的科研领导力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国家提出了“有组织科研”的命题,具体到一所学校中,校长的科研领导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是一种主动探究能力,是以实践为主、为了学校发展得更好而主动进行的创造性探究,目的是以科研的思路和方法涵养学校品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校长的科研观关乎学校开展教科研的意义、价值与方向正确与否。校长思考的是为谁做科研、谁来做科研、怎么做科研的问题;关注的是研究的课题对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提升、学生素养促进有什么作用;倡导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用规范的研究解决校本、真实、精准的具体问题,发挥研究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中的独特价值。

(二)提升科研规划力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不断深化基本理论研究,强化政策实践研究,才能深入推进学校工作跃上新台阶。工作实践中,校长要立足学期、学年、中长期发展,对学校工作有整体性、预见性、系统性的思考:依据学校育人目标选择核心课题,促进学校整体提升;依据学校优质基础选择前沿课题,提升学校发展高度;依据学校发展实际选择重大课题,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三)形成学术共同体

教师成长的关键之一是形成学术共同体。学校应精心打造学术共同体,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营造校长引领、同伴互助、专家指导、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校长应把握好行政领导和专业领导的边界,学术共同体形成之初,在规划、组织、制度等方面加强行政介入;学术共同体步入正轨后,则要强化专业支持。学术共同体中针对某个研究主题有思想、有眼界、有话语权的领导、教师轮流担任“草根专家”,推进共同体建设,促进专业成长。

一所学校只有将科研的思维与方法植入校长的治校日常,学校的发展才会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行动更自觉。

二、科室的科研指导力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畅通运行机制

为实现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学校建立起“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集群化”的教科研实施机制,将科研、教研与师训相互嵌入,整体推进,构建起“从问题走向课题、从分离走向融合、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学习走向运用”的嵌入式科研运行机制。

(二)构建管理思维

教科室以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宗旨,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科学构建管理思维。

聚焦课题命题,培养创新思维。在指导教师进行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学校发现,一个有创意的课题能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力。因此,为确保选题有新意、研究有价值,学校注重培养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反思、发现、探索,总结梳理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拟定课题时做到求新、求异、求精、求妙,有实效。

聚焦阶段实施,培养定式思维。在区域范围内课题越来越规范严谨的背景下,学校教科室积极调整课题管理方式,借助任务清单,逐级负责、逐级细化、逐级监督、逐级落实,按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从而形成定式思维。

聚焦研究流程,构建系统思维。新时代如何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组织科研管理者、级部科研负责人,开展基于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行动研究,实现了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学习走向运用、从研究走向成长的价值追求。将科研管理者的理论指导与研究者的实操案例编入《嵌入式科研指导手册》,指导教师运用整体的、关联的和动态的视角看待研究中的问题,进而构建系统思维。

(三)精进科室职能

为增强领导群体的科研实力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每学年,学校都会结合课题申报工作,将名额分配至职能科室,指导科室负责人聚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课题,借助高级别的课题研究改进工作、总结经验,铸就学校特色品牌,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立项、研究、结题过程中锻造了领导群体的科研品质。

一所学校只有将科研的思维与方法植入职能科室管理日常,科室工作才会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行动更自觉。

三、教师的课题研究力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积极营造“做中学”“学中研”的嵌入式科研氛围,引导教师用科学、专业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借助文献笔记撰写文献综述,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基于教育现场开展个案研究;借助主题式培训和课题实战,明晰撰写论证报告的基本格式,掌握撰写方法,练就专业写作的技能;借助专题培训会,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成果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进而从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行动研究走向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

(一)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涵养研究力

课题申报——做基于问题的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是一项完整的研究工作的开端,决定了科研的方向和水平,是衡量教师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各级课题申报之初,学校为教师提供《选题指南》,引导他们从真实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捕捉有意义的“真问题”确定课题。再由科研组长指导教师对确定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确定研究课题,撰写课题评审书,明确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研究方法,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报告撰写——做专业写作的研究者。针对课题报告写作不规范这一普遍问题,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开展主题式培训,如“怎样撰写开题报告”“怎样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的区别”等,先由级部科研负责人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明晰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再让本校教育科研“草根专家”分享优秀课题报告,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

结题鉴定——做成果提炼的研究者。为确保各级课题顺利结题,级部科研负责人开展结题培训,同时把研究报告文本写作过程作为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学”“研”“写”三结合。教师按照时间节点提交研究报告与结题材料,学校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校级评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教师进行二次修改。如此往复进行,力求做到研究报告格式规范、重点突出、文字严谨,结题材料齐全,分类准确,装订规范。

理论提升——做专业阅读的研究者。以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为着力点,培养教师“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学校每学期开展教育科研读书工程。指导教师用科学、专业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在读书、实践、研究、反思的基础上,提炼研究成果。实现了从“提高教育教学技术”到“生成教育教学智慧”的转变。教师们潜心教书、静心思考、慧心撰文,学校将教师们对教育的理解、追问与期许汇聚成册。

材料收集——做一位有心的研究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针对教师课题过程性材料参差不齐的问题,学校组织专题培训会,通过科研组长的培训与骨干教师的现身说法,指导教师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明确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与途径,教科室做好各级课题的阶段性研究评估。在不断指导与反复筛选过程中,教师们的课题材料越来越丰厚。

(二)从多元化的课题选择中孕育研究力

课例研究——做聚焦课堂的研究者。为深化学校教研、科研一体化工作进程,探究共生式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学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聚焦课堂教学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出课题研究课的基本流程:课题阐述——执教课题展示课——评课议课。

教育科研只有扎根在“活”的现场,扎根在“通”的课堂,扎根在“人”的气象,才能助力教师和学生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自然、更自觉。

小课题研究——做聚焦教学的研究者。为打通教研与科研的壁垒,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探索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拟定课题——制订计划——行动研究——反思修正——成果的总结与表述。

教师以研究带动学习,以任务带动研究,不断反思、实践,做到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个案研究——做聚焦学生的研究者。对不能以课题课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的各级课题,学校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指导教师从个案研究对象、背景、描述、分析、得出结论与思考5个方面进行阐述,引导教师聚焦研究对象,阐述典型特征,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个个真实故事的再现,一件件典型案例的分析,一条条成功经验的提炼,成就了一位位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故事的研究型教师。

(三)从校本化的成果推广中淬炼研究力

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的土壤,强化教育成果的落地,才能体现教育科研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作用,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学校积极探索“选题指导——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过程管理——结题鉴定——成果认定——推广应用”的“链式”转化推广机制。一项微报告、一份教育案例分析、一场学生素养微展示、一节课题课汇报课,既提高了研究者的学术知名度,又激发了研究团队对科研成果的再思考、再提炼。

结合全员小课题研究,指导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研究成果,教育叙事、教学论文、工作日志、教育教学案例、典型课例、经验总结等,在专业写作的过程中成就了一支支有思想、有学术影响力的教师团队。

一所学校只有将科研的思维与方法植入教师的工作日常,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行动更自觉。

四、学校的科研品质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科研引领,守正创新,学校聚焦科研品质与内涵发展,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让科研催发生命力。

(一)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

高品质的研究主题具有新颖性、前瞻性、独特性、可行性等特性,甚至需要具备战略性、关键性、唯一性。在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过程中,需适时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开阔科研视野,针对现实教育问题,选取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的课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寻找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二)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推进教育研究范式转型,扎实开展教育实证研究,是训练教师走上科研规范道路的必由之路。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课题申报” “中期论证” “阶段成果发布” “优秀成果推介”等系列活动邀请专家莅临指导,从专业化的角度来提升实证方法运用的规范性,在研究实践中将其内化为一种学术自觉。

(三)科学合理的科研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校指导课题组运用多元方法深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更好地梳理已有研究,寻找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调查研究法,更好地摸清现状,明晰问题,寻找应对之策和最佳路径;通过实验研究法,更好地验证假设,探索规律,精准归因,精准施策;通过案例研究法,检验设想,窥斑见豹,展示经验。精当的科研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研究的专业性,而且决定了研究的质量。

(四)勇攀高峰的科研品质

教育求真心,学术求真理。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研究与结题鉴定中培养教师敏锐的研究意识、自觉的研究追求、求实的研究行为、平实的研究风格。在教育创新实践中不断汲取教育理论精华、突破固有思维,追求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改革。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以嵌入式科研为引领,躬身实践。学校已经结题的、在研市级以上各类课题20余项,区级、校级课题、小课题年年组织申报,按时间节点深入研究,如期结题。

五、对学校教科研工作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如何构建高质量的教科研工作,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开展草根化、特色化、校本化的行动研究,让教科研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一种工作样态。

(一)根植“微”点,见微知著

应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校级“微课题”草根研究。遵循“小问题、小方法、小体会”的原则,破解身边的教育教学难题,提高课堂实效,成就教师自我发展。

(二)关注热点,勇于探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县域义务教育要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应该在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保留农村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聚焦重点,研教一体

科学研判教育短板弱项精准施策,着力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强基固本,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找准研究设计的切入点,开展对策性研究、实证研究。新时代,让教研、科研彼此相融,让研究产生巨大效能。

科研文化是在科研实践中积累凝练形成的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战斗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学校,需要积极构建规范、健康、良性的教育科研生态文化,走好科研兴校之路。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