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入脑入心”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当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从单纯物质和技术的功利性追求转向更加注重教育的本质意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为何劳动、谁来劳动、如何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树立劳动主体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把劳动作为一种美德,十分注重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例如:《弟子规》中提到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以及古诗《悯农》所描绘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深刻寓意。
让劳动教育“入脑入心”,须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所谓知识传授,重在回答劳动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劳动”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指的是体育活动,后来产生了不同的分类,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分。对中小学生来说,劳动重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学校值日与家务劳动都是劳动教育的必要环节。所谓价值引导就是通过知识的讲授将其中的道理提取出来,重在回答“为什么进行劳动教育”这一问题。可以在劳动教育中讲述典型故事,在学生心中埋下向上向善的种子,使其铭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激发其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其对劳动的理性认知。如果劳动教育仅仅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不进行价值引导,则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只有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才能让广大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深刻意义。
让劳动教育“入脑入心”,须坚持实践体悟与价值认同相统一。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倡导的育人原则。实践是劳动教育的必须过程,也是学生对劳动教育理性认同的重要前提。对学生而言,价值认同是一个深层次的转化过程,始于对特定价值观的基本认知与理解,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这种理解得以深化,感性的认识才能逐渐升华为理性的洞察,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表达。劳动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课堂,而应响应“践行大思政课”的号召,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精心打造劳动实践的场所与空间,以确保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生“劳有所得、动有所悟”。如今,劳动教育已经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如走进博物馆循着历史足迹勘查劳动工具的演变、走入田间地头体验劳作的艰辛、工艺制作进课堂、生产车间讲思政等。这些独特的劳动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劳动习惯,把吃苦耐劳的精神潜移默化地转化到学生身上。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劳动教育的价值都不会改变,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将劳动教育置于其中,着力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方式,不断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创新,使学生能在高质量的劳动教育环境中找到乐趣,提高自身素质,让劳动的观念深植于每名学生的头脑与心中。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