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核心 一日生活皆课程 国学经典教学不能“填鸭灌输” 好的教育拒绝唠叨 “鄙视链”应摒弃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声音】

好的教育拒绝唠叨

□ 威海恒山实验学校 董红梅

在孩子最反感的家长行为中,唠叨甚至超过家暴,居第一位。可是,在很多家长的认知中,唠叨和爱是画等号的。他们并不明白,再深的爱,如果放到唠叨里去表达,也会让被爱的人难以承受。长期、频繁的唠叨,会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心、责任感、信任感,产生叛逆心理。可以说,唠叨是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负面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

那么,家长该如何化解唠叨这一“顽疾”呢?

催促型唠叨。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唠叨。从起床、吃饭、上学到放学、写作业、睡觉,覆盖面广,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催促最多的用语就是“快点、快点,你能不能不拖拉”。用语中夹带着嘱咐、命令或半命令性,语句较短,语速较快,语气中既有溺爱也有不耐烦的情绪。催促型唠叨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孩子做事拖拉。对做事拖拉的孩子,尽量不要使用催促的语言。要让孩子明白,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努力不够。对此,家长应帮助孩子把作业或者复习题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降低难度,让他们感觉到其实每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完成。每天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每当孩子想要拖延一件事情时,就提醒他暂时推迟一下不想做的念头,立刻行动。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养成良好习惯。

期望型唠叨。这种唠叨目标很具体:考多少分,第几名,培养哪种业余爱好,交哪一类朋友,上什么样的大学,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如此繁多的期望,急切,有压迫感,比孩子沉重的学习负担更沉重。在期望型唠叨的目标里,大都是家长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有学生认为,自己和爸妈的关系,就像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父母期望的目标,就是孩子欠他们的债。期望越高,欠债越大。家长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孩子的压力,并试图把压力变成孩子学习的动力,等于把孩子变成了自我成就的工具,最终会毁了孩子。我们都知道,压力越大,学习越差。压力减一分,学习进一步。压力会通过唠叨转移到孩子的心理上。所以,家长少一句唠叨,孩子的学习就会进一步。

对比型唠叨。该类型主要是家长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较。比如,看人家谁谁谁,怎样怎样;谁谁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上进,结果却会适得其反。这种唠叨和贬低型唠叨一样,对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自尊心伤害极大,尤其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现在流传这样一句话:“家长如果想毀了自己的孩子,就对他说‘谁谁谁的孩子比你优秀’,或者说‘你能不能像谁谁谁的孩子一样’。”我们不提倡父母对孩子说 “谁谁谁的孩子”,并不是说不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教育孩子。和榜样对比,能够看到差距、找到不足。对比型唠叨之所以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不在对比本身,而在对比的方式方法不能被孩子接受。比如,无论选择“谁谁谁”做榜样,表述的语言方式特别重要。不能用“你看人家谁准谁”“你为什么不能像谁谁谁那样”之类的强制性语气;可使用提问或建议的语气,比如,你认为“谁谁谁怎么样”“如果像谁谁谁那样做,可以吗”,这样的问话比较柔和,有协商的余地,孩子容易接受,自然就不会有抵触情绪。

现在,多数家长都注重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进入唠叨模式就会适得其反。所以,科学的教育方法离不开一个原则:管住嘴——从平等心开始。亲子之间,平等相处才是健康的。要想让孩子自立自强,就要尊重他的理想,尊重他的隐私,尊重他的朋友,尊重他的业余爱好,尊重他的生活习惯;就要减少话语量,克制过激情绪,避免贬低性词汇,放缓节奏,语气柔和。要相信,唠叨少一点,成长才能多一点。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