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核心 一日生活皆课程 国学经典教学不能“填鸭灌输” 好的教育拒绝唠叨 “鄙视链”应摒弃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随感】

“鄙视链”应摒弃

□ 商河弘德中学 李文忠

“张明,你这次期末考试怎么还没有及格?”

“我比高峰考得还好哩!”

“晓红,你看看你写的字多么潦草!要像你的同桌一样认真书写。”

“哼!他的成绩比我差远了!”

“李华,不能再这样堕落了。你看小春,那么优秀还那么努力。”

“有啥用?将来挣的钱还没有我收房租来得多!我家可有30多套房!”

这种日常对话可谓司空见惯。当鄙视无孔不入,鄙视链也就悄无声息地形成了。网络和社会上的无数条鄙视链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校园、影响着学生。那么,当班级中或明或暗地充斥着各种鄙视链的时候,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业的进步和人格的养成。如何巧妙地破解和打碎消极的鄙视链,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鄙视链,顾名思义,就像食物链一样,就是甲鄙视乙、乙鄙视丙、丙再鄙视丁……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7日深圳杂志“城市周刊”专题。《咬文嚼字》评出了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鄙视链”位列其中。

班级鄙视链有别于社会和网络鄙视链,其内涵要小于后者。它仅仅是形成于校园班级内部,是在学生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简单性,但也有高低层级之分。低级鄙视链多和容貌长相、家庭出身、男女朋友等有关,这种鄙视链往往是隐性的;高级鄙视链多和学识、理想、担当有关,这种鄙视链往往是显性的。随着班级学风的变化,这两种鄙视链多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

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偏好对外界事物进行价值赋值。种种鄙视现象大多是按照社会因素形成的赋值标准进行赋值的行为。比如,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会鄙视粗鄙野蛮的人,而粗鄙野蛮之人则会鄙视其虚伪酸腐。当人们站在鄙视链顶端时能够体会到其带给自己的心理满足。同样道理,学生也会通过构建班级鄙视链获得一种暂时的心理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当然,家长和教师的比较心理是班级形成鄙视链的原因之一。青少年之间的鄙视链是“榜样教育”的报复式反弹。所谓好孩子和好学生在父母和教师眼中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学生”。这种比较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学生被父母和教师以及同伴尊重的需求无法满足,鄙视别人就成为他自我安慰的良药。

班级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也是鄙视链形成的重要原因。班级中,学生家庭不同,个性不同,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如果没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便会自觉站队,形成不同的群体,彼此鄙视。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同样,班级鄙视链的存在也有其利与弊的两面性。首先,班级鄙视链能够促进学生交往并且成为学生情感受伤的安慰剂和麻醉剂。学生之间的鄙视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同学关系,也抚慰了他们“受伤”的心灵。比如: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鄙视链底端的学生往往会以社交标准(朋友数量多少)重建自己的鄙视链,从而抚慰自己的心灵“创伤”,寻找自己的幸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给他们提供了“坚持乐观”所需的幻想。由此可见,班级鄙视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群体的形成,也促进了这些群体的稳定。

但是,鄙视链的安慰剂和麻醉剂效应是短暂的。青少年通过鄙视链建立起来的自尊和获得的幸福感是脆弱的,往往在瞬间就会被打碎。因为每个人的优点是有限的,所以,所有人都很难一直使自己维持在众多鄙视链的顶端。而一旦从顶端掉下来,就会体验痛苦,丧失快乐和自信。

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如果没有被正确引导,班级鄙视链就会使部分学生养成不思进取、攀比吃穿、乱交朋友、拉帮结伙的恶习,给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成长带来极大危害,甚至使他们误入歧途。同时,以鄙视链而建立起的群体之间很难和谐相处和团结合作,势必影响班级凝聚力,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和班级团队建设。

教师该怎么样巧妙施策,破解消除鄙视链的负面效应?我认为,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坦然接受鄙视链是破解鄙视链的情感基础。教师要利用积极的心理效应引导学生适时调节情绪,走出“酸葡萄”心理困境,不能从自己的心理视角总觉得自己的柠檬是甜的。引导学生了解人际关系中的“互悦机制”,引导大家互相欣赏、喜欢,在班级中营造“比而不鄙”的良好氛围。

多方施策,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是瓦解不良鄙视链的重要举措。一个有着正确核心价值观的班级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班级里的鄙视行为就会减少或消失。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班级舆论的引领者,也是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者。要及时发现班级鄙视链的存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制定严格的班级章程、良好的班级文化熏陶等,引导学生“比而不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开展各种有益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削弱班级中因鄙视而形成的小群体的向心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畅开展。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