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核心 一日生活皆课程 国学经典教学不能“填鸭灌输” 好的教育拒绝唠叨 “鄙视链”应摒弃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灼见】

国学经典教学不能“填鸭灌输”

□ 孙清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点亮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小学阶段大力开展传承国学经典活动,不仅能将传统国学经典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可以培育新时代需要的儒雅少年,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衷。

一直以来,国学经典诵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学前教育阶段和小学低年级阶段为甚。许多父母会在孩子牙牙学语的阶段便教其背诵古诗,很多教师也会在诵读数量上对学生提出要求。然而,这种“填鸭式”的背诵方式往往是枯燥的,儿童如雀跃的溪流,喜欢自然流淌的方式,由此导致国学经典教学不受学生喜爱,学生渐渐失去了吟诗诵读的兴趣。

考虑到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我在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引导时,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以教材内容为基本,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因势利导,使他们能够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滋养。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我也会依据他们的理解,找出几个困难较多的地方,并将其融入古典国学内容。此类课文内容通常都富有哲学深意,学生诵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掌握里面蕴含的中国哲学,同时了解国学基本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必要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当然,在开展日常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不要仅根据教材内容实施教学,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的视野产生局限性,要主动丰富课堂内容,以使学生对国学有进一步的认识。以一年级为例,众所周知,一年级是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必须主动向学生传递国学知识,并选择那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经典国学书籍。教师可以根据《三字经》对学生进行教育。《三字经》被称为“蒙学之冠”,透过“人最初,性本善”向学生传达了优良的传统品德;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传达向圣人学习的优良品质。当学生进入三年级时,他们已基本建立起相对系统和完善的思考方法,视角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选取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国学典籍,帮助他们打下牢固的学习国学的基础。到五至六年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诵读《诗经》《道德经》《陋室铭》等国学典籍,使他们可以真正提高国学素养,同时进一步感受国学经典中所寄托的高尚情操。其间,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方面的压力,所以我在日常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时,做好与初中语文内容上的衔接,让他们平稳过渡,以达到承上启下的教学效果。

不可否认,要想让国学经典诵读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其一为领读。国学中大多以古文居多,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诵读有所不同,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无法迅速把握节奏,也无法深层次地感受国学的独特魅力。其二为摘抄。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不仅仅在国学范围内行之有效,在现代教学中一样行之有效。《论语》中也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到手、脑、口并用。最为关键的是,要彰显国学经典的作用,不但要把握、理解国学,而且要懂得应用,做好摘抄,将传统知识转化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让学生能够用我国传统的知识进行人际交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此外,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亦是如此。为达到诵读国学经典的良好教学效果,我通过建立起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的诵读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学习国学经典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国学经典不仅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石,而且是学生从小自强的精神支柱。学生不是摇头晃脑的鸭子,而是可以腾飞的中国龙。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责无旁贷。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