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绘本“活”起来
绘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既受到幼儿的喜爱,也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其中不仅有美丽的图画,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因此,很多幼儿通过阅读绘本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下面这些问题。
逐字指认绘本。很多家长骄傲地说:“我常常陪孩子阅读绘本。”“我睡前有单独的阅读时间。”“我会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在温馨的氛围中,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用手指着绘本上的文字,孩子安静地看着妈妈指的每个字。这或许是家庭中孩子初步接触绘本故事时的场景。孩子听了故事,也许没听懂;妈妈指认了一些字,孩子也许没记住。
看图讲述绘本。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通过绘本画面进行解读。比如,有些教师爱问幼儿:“故事发生在哪里?”“你在画面中看到了谁?”“你还能看到什么?”……教师看图讲述绘本中的故事,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画了解绘本内容。由于绘本里的故事很长,教师只能逐页讲述,以致幼儿失去阅读兴趣。
“句句提问”式讲述绘本。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来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比如,有些教师总是这样提问:“这是哪里?是谁?他在干什么?”“你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个故事有很多页,教师一个劲儿地提问,幼儿一直在猜测,直到揭晓原本已有的故事情节。猜对的幼儿兴高采烈,猜错的则垂头丧气。故事之美在师生间的问答中逐渐消失殆尽。
如何发挥绘本的最大价值呢?绘本种类繁多,绘本故事更是应有尽有。我们要给绘本分一分类,并针对不同的绘本采取不同的方法。
“听”绘本。故事类的绘本有简单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画,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不一样的卡梅拉》;情感类的绘本内容主要是描绘友情的美好,故事情节相对平缓,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针对这两类绘本,教师可以先让幼儿阅读,过一段时间再讲给幼儿听。这样做能够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促使他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说”绘本。生活常识类、习惯类的绘本故事往往通过图画和文字反映孩子的日常生活,如《大卫不可以》《为什么不能乱发脾气》等。鉴于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先看一看图画的内容,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讲述一番。这样做能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玩”绘本。数学类、科普类、游戏类绘本通过图画和文字介绍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小蓝和小黄》《和爱因斯坦一起做实验》《光影的秘密世界》等。针对这类绘本,教师可以结合科学小实验、小游戏等,让幼儿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做能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画”绘本。随着幼儿阅读量的提升,教师可以每周在固定的时间请家长来园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幼儿园提供纸、笔及读书记录卡,让幼儿把看到的故事内容、喜欢的故事情节、续编的故事画下来,做到“读书留痕,阅读有迹”。然后,让幼儿表述自己的读后感,展示涂鸦作品。这样做能让绘本“活”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作者单位:空军济南蓝天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