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写给父亲 人生路上贵人多 东坡引·沂蒙山 春天来了 泰山挑夫(外二首) 穿城而过的那条河 母亲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母亲

□ 张元甜

有一种精神,是母亲。

据村里老人讲,母亲七八岁时,外祖母去世,正是孩童的母亲承担了家中的家务和农活,还要看护小自己两三岁的弟弟。七八岁还是孩子,在家里做饭、洗衣、摊煎饼,到地里播种、锄地、收割庄稼,样样能干。好强的母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听得最多的是母亲嫁到我们张家的故事。

张家的标签是“穷”,父亲在外地当兵,整个张家事无巨细地又落在母亲肩上。父亲兄弟姐妹多,盖房子、娶媳妇、找婆家的事儿,自然由“又能干又能操心,心路又活泛”的母亲来操办。经历了一番番磨难后,她使整个张家步入正轨。

我们家的地都在山脚下或山腰上。所谓的“地”就是石缝里贫瘠的土,有的小得很,只能栽几棵地瓜或花生。面积较大的大多在山腰。山路坑坑洼洼颠颠簸簸,收获的粮食需要用地排车拉下来。这个活儿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控制不好会连人带车滚下山。母亲把两个车把紧紧地夹在腋下,尽力往上抬,保持好平衡,飞一般演特技似的拉下山。就这样,母亲成为我们村的“超人”。姐姐说,她就曾目睹母亲连人带车从山上滚落下来的情景。滚下山后,母亲拍拍屁股,又拉起车继续干起来。

父亲复员后在县城上班,我们搬家进城。母亲在厂里当临时工,再繁重的活她都可以轻松应对。孩子多,赚钱的少,生活很拮据。工作之余,母亲在家属大院东面一片废墟上开垦出一块地,种植了各种时令蔬菜,这样,我们就不用花钱买菜了。她还在菜地靠墙的地方围起了一个猪圈,养了两头猪,逢年过节时,我家就有了肉香。

最重要的是,母亲很会“吃”。工厂墙西水沟边的薄荷,田地里的荠菜、红苋菜、马齿苋、苦苦菜,雨后山上的地皮,夏天的知了龟等等,叫得上和叫不上名字的野菜和小昆虫,在母亲手里都可以变成令我们垂涎三尺的美味。

进城几年后,父亲突患癌症去世,母亲的天塌了,最大的不到20岁、最小的不到10岁的4个孩子成为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那时,厂子不景气,临时工的工作也没有了,母亲必须拼命赚钱。她打零工、卖豆芽、加工花生米、走街串巷卖卫生纸。早上带着一杯水,自行车后座上码着十几二十袋卫生纸,沿街吆喝。水喝没了就向人家讨一杯,饿了也不舍得买吃的,实在饿急了就买个馒头或烧饼干啃,咸菜都舍不得买。直到晚上很晚才回来,晚饭后再干一份加工花生米的活儿。她竭尽全力赚钱,绞尽脑汁为4个孩子的成长成才铺路。

熬着熬着,我们都长大了,各自成家,孙子们也都长大了,母亲却生病了——阿尔兹海默症。她脑子里的记忆被橡皮擦摩擦殆尽,她把最亲的亲人变成了最亲的陌生人。当时,母亲的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语言功能也基本丧失。

到这里,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就该结束了。但是,母亲是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女人,因为她为4个孩子建起了一座精神大厦:“养亲”“敬养”“继志述事”。

母亲不能自理的6年里,我们一直尽心尽力侍奉。2020年,她换股骨头手术住院期间,我们轮流守着。出院后,她精神错乱,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不睡。我们从她牙缝里灌水灌流食,一顿饭有时需要7个人上阵。就这样,我们齐心协力硬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我们像对待婴儿一样赡养母亲,一口一口喂她吃饭,帮她洗漱保持体面,大便干燥时用手抠,“养亲”我们做到了;我们在侍奉母亲时和颜悦色,她再离谱的行为我们都接纳,我们揣摩她没有逻辑的只言片语和她交流,逗得她哈哈大笑,“敬养”我们做到了;我们努力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努力践行、传承孝道,使“首孝悌”成为家训,“继志述事”我们做到了。

母亲是天底下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女人中的一个,是中国女人铸就的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写照。

(作者单位:泗水县洙泗小学)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