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班主任“入班办公”
3年前,我就对有的学校要求班主任将办公桌搬到教室后面办公的做法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观点,认为这是“保姆式”“警察式”管理,万万使不得,更不值得褒奖和推广。
2月26日《山东教育报》第七版刊登的《班主任“入班办公”值得商榷》一文,再次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我不得不再次有感而发。
班主任“入班办公”管理模式有3个弊端。
一是不利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某一学科的任课教师。教师的办公场所应在办公室,而不是学生教室。教师备课需要有安静的场所,需要与同伴互助,需要搜集查阅大量资料,这在教室里是很难办到的。假如一名班主任的备课质量、授课水平、教学艺术、教学效果等还赶不上其他学科教师,那他还想施展权威去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只能是“望洋兴叹”,会导致学生对班主任“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貌恭而不心服”。何谈科学地建设班集体?请班主任记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话:“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二是不利于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渠道,活跃灵动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适时互动、密切配合、共同创设。班主任在教室后面办公,充当管理学生的“警察”,学生的后脑勺对着这样的“警察”,他的大脑这台“马达”怎能高速运转起来?本想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然而又生怕出点小差错让班主任听到笑话,甚至课后被叫去谈话。这样,学生的课堂灵感就会激发不出来,奇思妙想的火花就被泯灭了。特别是对那些敏感的学生而言,甚至会一整节课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讲,因为总感觉后面有一双跟踪盯梢的眼睛在注视着他,这样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最高的素质是自律。我们经常把“自主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挂在口头,但又用这样的方式管理学生,岂不是自我否定吗?假如班主任天天以所谓的“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紧、盯、靠”,那学生的自治能力、自立能力、自律能力什么时候才能培养出来呢?
还有人为此找了一个好借口,美其名曰:“这样做,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改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安全。”请问: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就是心灵距离吗?笔者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靠的是教师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谆谆教诲,靠的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体贴入微和关怀备至,靠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学生的安全管理到底靠什么?笔者认为,最“治本”的有三条:一是靠适时的教育引导(建立“1530”机制),二是靠经常性的实操演练(应急疏散演练),三是靠自护自救技能。退一万步讲,假如这样做,学生在校期间安全了,那么双休日、寒暑假的安全谁来管?班主任也要靠上吗?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连自身安全都不能保证,那么还能指望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吗?
实际上,班级管理、学生安全这些都是常规性、常态化的工作,只要教育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过去提倡的“一线工作法”,今天仍然是管理的法宝。学校每天由领导带班,教师执勤,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巡查,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还有什么棘手问题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
班主任精心设计序列化的德育活动,做到“月月有教育主题,周周有管理重点”,创设最佳的教育情境,捕捉最佳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价值观,还有什么待优生可言?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自身勤于靠班,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精于改进,真正做到“五勤”:眼勤、口勤、耳勤、手勤、腿勤。坚持用“婆婆嘴”和“妈妈心”去关心爱护每名学生,还有什么管理难题解决不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班主任若能从烦琐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将班级日常管理权交给学生干部,充分发挥班团(少先队)干部、学生骨干的作用,为他们创设多样化的自主管理平台,做到齐抓共管,民主管理,变“独奏”为“合唱”,一定能够谱写出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美乐章。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构建自主管理育人模式,对唤醒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管理思想、科学的规章制度、规范的运作机制、自主成长的支撑平台。只要班主任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手中有法、脚下有土”,用一分严格之水掺上九分感情之蜜,一定会酿出教育的甘露。
但愿教育工作者努力践行教育家精神,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风物长宜放眼量”,学会用“第三只眼睛”看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一道用智慧和汗水,共同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莘莘学子在未来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孤军奋战”式的班主任、“保姆式”“警察式”的班主任“入班办公”,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