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好乡村学校育人“三部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乡村学校,如何立足实际,放大资源优势,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笔者结合班级管理和实践探索,认为讲好红色故事、用好农事劳动、做好网格关爱,是行之有效的“三部曲”。
“一部曲”:讲好“红色曲”。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红色宣讲”作为思政教育的形式,符合认知规律,学生乐于接受,可以引领学生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在阵地搭建上,我们探索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开展“每周一讲”活动,讲“红船精神”、讲英烈故事、讲革命历史,特别讲《铁道游击队》《血战台儿庄》等枣庄的红色故事,使青少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在节点把握上,紧抓清明节、“七一”、“十一”等重要节点,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不断创新“讲”的形式,先后开展“每月学唱一支红歌”“红色故事我来讲”“我和家长一起看红色电影”等活动,激发青春力量,传承革命精神,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部曲”:用好“劳动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乡村学校与劳动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链接,开展劳动教育的条件得天独厚。我们以“农事劳动”为小切口,引导学生了解农事、参与劳作、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充分利用楼前楼后、操场周边的边角地,为学生开垦了几片“开心农场”,各班“承包”了一小块儿“责任田”,种时令蔬菜、种常见作物,还把村里的“老把式”邀请到现场,教授施肥等田间管理的方法,给学生一份刻骨铭心的成长记忆。立足学生实际,我们做好家校协同工作,按农时设立“种小麦”“收地瓜”“掰玉米”“摘石榴”“拔花生”等劳动体验任务,开展“我的劳动体验”说写等活动,让每名学生沐浴劳动的阳光。我们还积极探索开发农事校本课程,发挥学校地处万亩榴园的区位优势,吸纳学生广泛参与,走进冠世榴园、石榴博览园等田间地头,组织编写“节气与农事”“柿饼如何做”“我认识的农具”“石榴的品种”“身边的农作物”等课程,引领学生知农事、学农耕,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
“三部曲”:做好“关爱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乡村学校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比较高。针对部分学生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的实际,聚焦心理健康和学业辅导,学校探索实施了“以德润心、阳光成长”关爱行动,以减少因家长缺位对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我们全面兜清校内留守儿童底数,一个村建立一个网格,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教师担任网格长,统筹调配学校教师资源,实现“学生在网、责任到人”。其次,我们组织开展“每月一访”活动,掌握留守儿童情况,辅导学习、照看生活、洞悉心理,实现“监管无盲区、疏导走在前”。同时,我们发挥网格长的桥梁纽带作用,督促指导家长履行好监护人责任,整合村居、社会力量送温暖、送关爱,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学生的欢迎。
综上,乡村学校育人工作有困难、有制约,但优势明显、切口较多。红色教育引领正确方向,农事劳动磨砺优秀品质,网格关爱守护阳光成长,“三部曲”潜移默化、相辅相成,更接地气、富有活力,擦亮了乡村学校育人的底色,引领帮助乡村学生在耳濡目染、参与体验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