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三抓手、一主题” 构建“五位一体”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 基于校外劳动场域的实践育人策略建构 “第三空间”:互信互补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让每颗“星”都熠熠生辉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基于校外劳动场域的实践育人策略建构

□ 滕州市东沙河街道中心小学 王琼琼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教育要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实践育人是整个劳动课程的核心理念。反观学校劳动课程的现状,学校因受“地”的制约,导致学生缺乏劳动实践机会,更缺乏专业劳动教师的指导,劳动课程仅停留在课程表上。因此,劳动场域成为当下学校有效实施劳动课程的“拦路虎”。承载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使命,着眼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学校要在积极拓宽劳动场域、不断丰富劳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拓宽劳动场域,丰富实践载体

学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内传统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立足学生实际生活发展的需求,积极拓宽劳动场域,满足课程实践的需求。一是打造校内劳动场域,精心搭建校内劳动教室和校内劳动实践园,校内劳动实践园实行区域划分、网格管理、班级承包。二是拓宽校外劳动场域,牵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联谊校际劳动实践园,联结校外工厂企业等形式,丰富劳动实践的载体,如植物园、食育园、行知实践基地、童车厂、养殖场等校外实践场域,以学生劳动实践为核心,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专业教师为指导,使课程实践有效化。

二、优化劳动课程结构,促进劳动课程实施

基于校外劳动场域的劳动课程可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为劳动课程开发理念,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统筹课程设置。学校劳动课程一体化设计,以校内劳动课程为基础,校外劳动课程为延伸、拓展,梯级实施。校内课程周课制、校外劳动课程学期制。如,校内开设农业劳动课程,基于校外劳动场域的课程设置为农业科技创新劳动课程、现代乡村服务业劳动课程等劳动实践课程。

优化课程内容。立足课程目标,基于校外劳动场域的课程内容分学段实施,劳动课程划分任务群,进行项目主题研发。主题内容横向贯穿,提阶实施;纵向延伸,深层拓展。如,以农作物为主线的横向劳动课程主题为“认识农作物——农耕体验——学习覆盖地膜”,纵向劳动课程主题为“认识农作物——参观现代化蔬果大棚——家乡农产品我代言”。

丰富课程活动形式。积极构建以“劳动实践体验、公益服务、研学旅行”等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将校内劳动教育从“指导劳动”向“劳动实践”“学创劳动”转变,提质增效,全面推动劳动教育新样态。如,到童车厂参观生产流水线,听技术教师讲解童车厂的发展历程,聆听优秀员工讲述劳动过程、奋斗经历,感受其职业价值观和劳动精神。跟着技术教师尝试缝制车衣、组合童车实践体验,研究、分析童车销售情况,尝试设计新颖的童车,初步形成产品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

构建“劳评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校外劳动场域的劳动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学生校外劳动实践成长档案,关注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学校多维度、分层次、多平台开展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借助劳动周、校园农博会、“黄河大集,欢乐消暑购”惠民活动等平台,让劳动“活起来”,让劳动“会说话”,学生在一次次展评中品味劳动的香甜。

三、优化实施策略,夯实实践育人成果

积极搭建家校社三方联动的劳动课程,以实践体验为驱动,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增强社会育人的有效性。

衔接课堂内外,增强实践育人效果。一是立足课堂,上好劳动课。在课堂上习得劳动实践的基础知识,并制定校外劳动实践方案,有目标、有任务、有评价标准,以评价“倒推”劳动实践。二是校外实践,把劳动课“上实”。校外劳动实践,完成目标,形成技能,内化品质。如,带领学生在食育基地学习无土栽培知识,认识无土栽培水循环系统和营养液的配置,并动手水培生菜、草莓等蔬果,在食育基地教师的帮助下,定点视频监控、观察、记录蔬果的成长情况,关注劳动成果。变废为宝,创意设计“鱼苗共育水循环”装置,放在教室内植物养殖角,品味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甜蜜。

链接家校社,丰富实践体验。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家校社共育目标,推动劳动教育品质的上升。一是“请进来”,如请有经验的家长为学生讲授修剪、涂药、套袋等果树养护知识。二是“走出去”,在自家果林实践,体验一个完整的果树收获季,在父母手把手的指导下除草、施肥、修剪,掌握果树压枝、授粉、采摘的小窍门,细品父母口中的农谚、顺口溜,体悟父母劳动的艰辛和智慧,跟随父母一起进入农贸市场卖水果,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了解家乡的特色产品,争当“一村一品农贸代言人”“绿色种植宣传员”,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总之,实践育人是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关键,学校劳动教育只有融通校内外劳动资源,以实践为着力点,以劳育人,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