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 科技成果在发展 应用中绽放光彩
“一年365天,王红星教授有200多天都在下面做项目。”在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记者很遗憾没有见到用“金种子”育出 “金果实”的王红星教授。
天津科大化工与材料学院的王红星教授科研团队从事的是精馏、反应精馏、化工过程强化与数值模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工业化推广工作,技术服务改造的企业项目总产值近200亿元。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科技攻关,希望用科技成果助力发展一条契合我国战略需求的特色绿色循环经济路线,快速推动我国电子化学品产业规模升级,推动发展集电子化学品精制和循环处理于一体的万亿级产业链。
作为滨海新区唯一建制高校,学校将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建设积极融入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高校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依托大学科技园载体,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立足全国,聚焦京津冀创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大模式”,有力彰显了学校的品牌特色。
近年来,学校积极建设大学科技园,打造优质成果转化平台,围绕“四个面向”、“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天津市“1+3+4” 产业布局和12条产业链,依托轻工、食品等优势特色学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学校将科技成果高效产业化。近5年,学校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600余份,成交额6.1亿元。其中,与天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700余项,派遣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入驻天津企业400余人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民以食为天,天津科大的食品学科声誉卓著。学校近些年科技成果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和贡献引人关注,尤其是天津老百姓很多熟悉的日常美食都有“科大”元素的加持。在省部共建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展厅,记者了解到,科大团队助力天津狗不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提升了产品的食用品质,在血糖控制和调控肠道菌群结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比传统工艺节能30%。助力天津市利民调料有限公司探索提升了传统腐乳的品质、功能与安全性的方法与途径;提高了酱油的出品率、营养品质和质量水平,累计生产总值超亿元,助推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产业升级。助力天津二商迎宾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开发重组酱卤牛肉食品,综合提升了酱牛肉产品出品率和感官品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天津科大科技处处长唐娜告诉记者,围绕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发力出招,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在发展建设中积极融入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学校积极为滨海新区重点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学校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和校友资源,利用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等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目前,该队伍围绕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优势学科,梳理出微生物快速检测等近百项有转化潜力的成果,正在对接天津食品集团、天津渤化集团、泰达控股等企业洽谈转化意向,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从而助推地区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优势学科为企业发展赋能是为区域经济存量“蛋糕”服务,那天津科大还积极携手滨海新区将“蛋糕做大”,大学科技园则是做“增量”的重要产学研合作与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唐娜介绍,学校将优势学科与科技园区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深化校地合作和产业协同,通过完善科技园“政产学研用金服”七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吸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进驻科技园。
如今,天津科大科技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效果正在逐步呈现。截至目前,学校有效发明专利1100余件,列市属高校首位。最新一批天津市科协评选的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学校有4人,在市属高校中居第一位。截至采访时,签订技术合同650余项,合同交易额2.4亿余元,其中百万元合同60项、千万元合同3项;与200余家天津企事业单位签订150余项合同,合同交易额4000余万元;横向项目到校科研经费1.5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长27%。近10年新增20多名国家级人才、100多名省部级人才。
面向未来,学校正千方百计地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谋划了“十百千”工作——“先锋计划”。天津科大党委副书记安玉健表示,学校正围绕十个“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100项建设任务,完成三年千日攻坚,力争把学校打造成服务“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标杆与示范,成为支撑引领京津冀区域发展和轻工业进步的先锋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