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面管教构建亲子成长共同体 助推家庭教育良性发展
关于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基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个体心理学发展而来的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积极的育儿方式。它目前已在全世界68个国家传播了40多年,被誉为“教育孩子的黄金准则”。正面管教以尊重与合作为基础,集和善与坚定于一体,让孩子在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而不是在任何责难、羞辱或痛苦中,也不是在娇纵和溺爱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在孩子自我控制力的基础上培养出有自信、会沟通、能自律、负责任、善合作等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正面管教,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方式可谓另辟蹊径。在以往的亲子关系中,人们发现,严厉(也叫过度控制)和娇纵是两种很管用的管教方式。过度控制的管教方式缺少和善,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似乎管用,但是从长远有效的角度看,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娇纵的管教方式则缺少坚定,对亲子来说,娇纵是不健康的互动方式,会产生不良的互相依赖。将和善和坚定结合起来的正面管教则能够避免过度控制和娇纵。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和善并不是取悦孩子,而是对孩子表达尊重;坚定并不意味着惩罚、说教,而是尊重家长、尊重情景的需要。当和善而坚定时,和善能够消除坚定所造成的反叛、抗拒、对自尊的挫伤,而坚定则能缓解过于和善造成的娇纵、孩子操纵父母、宠坏孩子等问题。
正面管教通过尊重与合作,寻求心灵的契合。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才考了这么一点儿分?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别人为什么考得比你高?”在这场并非势均力敌的较量中,家长的强势战胜了孩子的弱小。这种做法只是发泄情绪,实质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恐慌之上的,也暗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必须通过伤害孩子或者让孩子感觉更糟来教他分辨对错。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发展他所需要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这个目标只有孩子在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从低到高的5种,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同大人一样,孩子也有被尊重的需求。当孩子感到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的时候,他就会受到鼓励,更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心甘情愿地与家长合作,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正面管教》一书提出,赢得合作需要经过4个步骤: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对孩子的同情;3.把你的感受告诉孩子;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书中还构建了一套容易操作、流程清晰的正面管教方法。比如积极的暂停,就是在亲子沟通出现瓶颈时设置一个“冷静期”。它能够帮助儿童“感觉更好”,从而让他们头脑理性,继而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家长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运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让孩子的成长真切地发生。此外,正面管教提出的有效运用鼓励、安排特别时光、秘密约定、“我”句式方法等都闪烁着家庭教育的智慧光芒。正面管教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营造一种阳光健康的成长生态,能够缓解家长育儿焦虑,实现儿童快乐成长。
构建亲子成长共同体
助推家庭教育良性发展
只有父母成长了,孩子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经历的人生教育的第一站,也是对个体施加影响最为长久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也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部分,更是个体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域。父母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爱不仅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科学、一门艺术。现实却是:当今的家长在养育孩子和解决家庭问题时依赖从父辈那里习得的方式。现在的孩子有思想、有见识,不迷信权威,家长虽然爱子心切,但是家庭教育理念陈旧、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又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导致家庭教育质量不高、亲子关系不佳。正如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说的:“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一样需要学习,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成长意识,在正面管教理念的指导下“学习”孩子、“研究”孩子、“读懂”孩子,让孩子在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培养孩子的有自信、会沟通、能自律、负责任、能自己解决问题等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陪伴孩子的成长让父母的人生更精彩。如果从人生成长的视角重新审视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父母能跟随孩子的步伐重新认识生命和这个世界,重走自己的童年、少年之路,抚慰自己内在的小孩,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懂得珍惜和感恩,借由孩子完成自己生命的蜕变和成长。可见,父母育儿的过程也是“育己”的过程。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和孩子都有成长的需要、成长的权利和成长的可能,他们互相关爱、互相学习、互相成就、共同成长。
一种好的家庭教育生态必定是和谐、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生态中,父母与孩子构成成长共同体,以正面管教理念为引领,以正面管教方法为手段,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解决他们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保障孩子的高品质成长,以达成各主体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生成长的家庭教育最高愿景。
(作者单位:济南起步区起航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