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山东财经大学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421”行动 “一零一计划”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基筑实 图片新闻 青岛大学生艺术节 让青春活力润泽城市  济南大学学业导师制十年开花结硕果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教育时评】

“一零一计划”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基筑实

□ 张学炬

近日,教育部部署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推进工作。这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实践。那么,什么是“101计划”?这项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筑基性工程,重点任务是建设一批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核心课程;一批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核心教材;一支一流教师团队和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一流实践项目。以课程、教材、教师、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小切口”,牵引教育教学模式“大改革”。2021年12月,试点工作率先在计算机领域启动。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而教材是“教师科学地教、学生高质量地学”的重要抓手。因此,新时期、新阶段、新教育,要想实现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课程建设好,把教材建设好。这是一项夯基筑实的工程,无论怎么发力都不过分。

“101计划”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程,以课程、教材为中心,对教育教学链条上的全要素发力,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的新质生产力,小切口、大视角,小科研、大提升。这不但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而且符合人才发展成长的规律。为了把“小”做好,80多名国内外顶尖专家和50多名知名院士深度投入其中,通过样板示范辐射带动更多基础学科领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高校在教育发展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往往把目光聚焦于国家重点科研工程,服从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支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更好地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解决技术发展上的“卡脖子”问题。这是客观现实需求,固然没有错,但高校的中心和重心是立德树人,为了更好地培养我们国家未来建设所需的高精尖人才。一个是立足于现在,一个是谋划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致力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致力于国家的振兴、民族的腾飞。只不过,不管是发展经济还是建设国家,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这才是根、是本,“本立”才能“道生”。

“101计划”作为打基础的工程,培养的是大学生将来成人、成才所需要的关键品格和核心素养。所以,不能好高骛远,要坚持不懈地围绕“课程”画圆,驰而不息地以促进大学生打好根基为本。因此,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树立历史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对比思维、整体思维的意识。课程不管建设哪些内容,也不管往哪些方面拓展,都必须以大学生的“认知原点”为起点,要遵循他们身心发育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同时,要做好学习基础知识和提升基本能力的结合,学习人文学科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的结合,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要注入新要素、新动力。“101计划”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因此,要注入新内容,更换新理念,创新知识呈现的方式,为教师的“科学教”导航,为学生“高质量的学”导航。“101计划”的命名本身就来源于计算机的语言“0、1二进制”,本身就是高科技的产物。因此,应当在信息化的坐标轴上来谋划、拓展。在教材的编排上,要组织最好的教师进行最周密、最科学的编排,使每门教材都成为精品。

要以“小教材”撬动“大课改”。课程、教材处于教育教学链条最前沿,是立德树人的“神经感触点”,它们的变革势必会引起蝴蝶效应、鲇鱼效应,引发一系列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会引发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大提升。因此,要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用课程之改、教材之变触动高校育人质量的大提升。这也是“101计划”的题中应有之义。

“101”不啻大学育人改革的“110”,对高校管理以科研为主转向教科研并重,对教师关注论文、数据转向关注教学质量,也是一种唤醒。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