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困生做朋友并不困难
“你那条很俊的破洞裤呢?”“老师,那条裤子被××撕烂了,我给扔了!”“今天又穿得那么薄,老师怎么没有你这样不怕冷的体质呢?要风度,不要温度,年轻真让人羡慕!”
在学生安静做题的时候,我走到教室后面那个老师、同学都不愿停留的角落,轻声与班里有名的“难缠头”聊天。我因他在课堂上拿出了课本而夸他,打趣般小声的私下夸奖让他瞬间“破冰”,羞涩意外地浮现在了他的“橡皮脸”上:“老师,我一直都认真听课来着。”
“认真”听课,对我这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来说,权当心理安慰的善意谎言。然而,在我的课上,他不捣乱却让我实实在在地少了其他教师的内耗,着实受用,以致别的教师都好奇我是怎么“拿捏”他的。对同事的随口一问,受时间限制,我只回复道:“越想‘拿捏’,越‘拿捏’不了。”
细细想来,我的教学生涯深深受益于与学困生建立的良好关系,多年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困生的“拿捏”之道蕴含着3个要点。
一是出其不意,打破“反抗剧本”。与学困生的交流让我知道,他们大都习惯了教师的“冷眼”“拒绝”“讽刺”等充满负性情绪色彩的行为,以致对此形成了强烈的预期:“我就知道老师会为难我。”消极预期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不少教师在面对学困生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戴着“有色眼镜”,潜意识里看不上他们。这样一来,就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他们会受到“期望效应”的影响,因“不被看得起”而变得“不值得被看得起”;其二则是他们会因为感受到教师的偏见,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抗行为,做出影响课堂秩序的举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偏见。处于青春期的学困生,内心往往很敏感。自尊心膨胀的他们若得不到尊重,容易将“报复”付诸行动。期望所有的教师在内心深处都百分百地尊重学困生,当然不现实。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做法是,教师在他们以为要被“盯上”时,给予“放过”;以为要被“刁难”时,给予“宽容”;以为要被“惩罚”时,换个角度予以“鼓励”。如此一来,他们准备好的“反抗剧本”就会失效,一个锤子刚要出来,就被柔软的布包裹住了,让他们没了脾气。受到了意料之外的优待,他们也会纳闷儿,敏感的心会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内省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心甘情愿地改正。从长远看,“预判了学困生的预判”,不被刻板印象牵着鼻子走,是与学困生搞好关系的关键。
二是褒贬有度,谨防“超限效应”。正如课堂不能“满堂灌”那样,给学生上思想课也要讲究“度”。几乎没有人喜欢听唠叨,如果教师想强调某个观点,即便是正确的,也不能总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防止“超限效应”,要找准时机用学生易懂的语言,干脆利落地讲出来。一再重复,要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不信任,要么让他们认为教师迂腐不堪。在批评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前几日,我听到以前的老同事被学生殴打的消息,感到很震惊,因为这位教师教学水平一直很高。但深入了解后,我大概明白了问题所在:学生打人首先是不对的;但教师在学生不认真听课后,把学生拉出去一再打“感情牌”,居高临下、步步紧逼,反复唠叨学生不愿意听的大道理,话都让老师说了,学生回到教室后越想越憋闷,做出了非理性行为。点到为止,批评有度,夸奖亦如此。有时,教师没意识到自己一再对某几名学生夸奖,或者对某名学生的某个方面一再表扬,会让学生莫名其妙地成了同学身边的“红人”,自然会因此“拉仇恨”,不受其他同学待见。被过分夸奖的,容易忘乎所以,飘飘然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被同学疏远;不被夸奖的,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他能被夸,凭什么我不能”,感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委屈感和被比下去的不满感。科学的处理方式是,不加过多个人情感好恶,一笔带过、有理有据地褒贬。
三是平等关爱,务必要“以德服人”。教师要有风度和格局,不能对学困生的小缺点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而要平等地关心、尊重每名学生。学困生长久以来是被尊重和被关爱的“洼地”,他们也渴望受到平等对待,却因成绩不如人,而慢慢接受不被尊重的待遇,甚至以为理所当然:“老师就应该关心学优生。我这样的,连我爸妈都不喜欢。”学困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树立了“成绩差就该处处受罚”的畸形价值观,是教师、家长和社会都应反思并重视的。成绩是身外之物,或许每个人将来能产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高有低,但要不加区别地给予尊重,教师不妨换位思考,就像我们在校园里遇到教学水平高和一般的同事都要打招呼。尊重是关爱的前提,关爱才会产生理解。对学困生的关爱使我懂得,学困生不是拉低平均分的短板(倘若如此,学优生就是拉升平均分的“工具人”),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情况,每个人都值得去了解、共情。与他们聊天后,我常会思考:“假如我小时候父母没有那么关心我的学习,老师也没有在我遇到困难时鼓励我,我是不是站不上讲台,不配对他们指指点点呢?”他们的困境治愈了我,让我不断进步、臻于完善,少了情绪化,多的是对学困生的体谅。我更加珍惜教育的权利,就像小时候珍惜受教育的权利那样。意识到发自内心的爱的必要性后,我发现,所有技巧都是次要的,当我认真地对待每堂课、平等地对待每名学生、友好地对待每名同事时,事情比想象中要顺利得多,我和一届届学困生交起了朋友,甚至会得到他们好好听课的“优待”。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滨湖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