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第8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8

做一名“见机行事”的班主任

□ 刘昭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指出:“机智,是身体的语言——它是在教育时机行动的语言。机智的行动是一种对情境的即刻投入。在情境中,我必须全身心地对出乎预料和无法预测的情境做出反应。”教学机智是教育工作者在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具体来说,是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或者对待学生处于片刻激情状态时,教师所体现出来的独有能力。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经常遇到各种不同的事件,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能“见机行事”,利用这些事件做一些文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截取其中的几个片段,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找钥匙

学校每间教室外面都有一排专门放学生书包的储物柜,柜门钥匙孔里都有一把黑色的小钥匙;为了方便学生拿取物品,钥匙随时在柜门上插着。

本以为这一把把小钥匙会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地盘里”相安无事,但是我低估了一年级学生的“作”。不知道从哪天起,陆续有学生弄丢自己的钥匙;每天都有学生捡到“无主钥匙”,无从寻找“失主”。于是,“寻找钥匙”和“询问失主”成为班内每天都要上演的戏码。

尽管我向学生一再强调要看管好自己的钥匙,可总有学生隔三岔五地把钥匙弄丢。终于,我一气之下发火了,把学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正当我发愁如何让捡到的钥匙快速“一对一”打开柜门时,班里最调皮的俊豪说:“老师,我有一个好办法!我发现每个钥匙和柜门锁孔上都写有数字,只要钥匙上的数字和锁孔上的数字对起来,就能打开柜门。这样,我们就不用一遍遍地试了。”听他说完,我激动万分:原来,钥匙和锁孔都是有编号的。我竟然没发现这个“秘密”!其他学生也感到很新奇,纷纷去查看自己钥匙和锁孔的编号。从此,再也没有学生来找我开柜门了。

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一年级学生其实也具有极强的观察力。成年人忽略的地方,孩子却能洞察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收奶盒

每天下午,学生喝完牛奶后,班里都要清点牛奶盒的数量,统一回收。一年级学生对20以内的计数还能灵活应对,一旦超过20就“应接不暇”了。为了保证清点数量不出错,这项任务只能由班主任代劳。

每当我在讲台上清点空奶盒时,总有几名喜欢表现的学生围着我,还不时帮我把碰倒的盒子扶起来。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既然学生愿意当老师的小助手,我何不把这项任务交给他们呢?当然,为了避免他们数错,我得想一个巧妙的办法。

我让学生按照每行5个空奶盒的数量将空奶盒摆到回收箱里。待所有奶盒摆放整齐后,我再让他们数数一共摆了多少行。然后,我让他们运用以前背诵的《乘法口诀表》。于是,“五六三十”脱口而出(班里正好有30名学生)。接下来的3天,我在旁边观察、指导、监督,几个小助手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窍门儿。从此,这项工作,我由“扶”到“放”,放心地交给了学生。他们乐在其中,背诵《乘法口诀表》越来越熟练。

虽然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背诵能力非常强。班主任应该在琐碎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寻找学习契机,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花裙子

低年级学生的卫生习惯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他们总是把卫生纸、本子纸揉成一团,当作废纸扔到垃圾桶里。每天,垃圾桶里总是躺着各种被“蹂躏”的纸。这是一种浪费。

如何减少这种浪费,把掉在地上的废纸充分利用起来呢?我想了一个办法。首先,我利用班会时间给学生播放了一则关于节约用纸的公益广告;观看完视频后,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纸大多数都是由树木加工而成的,节约用纸就是保护环境、低碳生活。这次主题班会增强了学生的节约用纸意识。

但是,如何将纸重新利用起来呢?我把这个“难题”抛给了学生。“老师你看,我能把它做成一只蝴蝶。”班里一名女生一边说一边给我演示。一会儿,一张卫生纸在她手中经过几次反复对折,变成了一把“小扇子”;她又在纸的中间一掐,立马有了蝴蝶的形状。“白花花的蝴蝶不好看,我们能不能给它画上花裙子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拿出彩笔在“蝴蝶的翅膀”上开始画五颜六色的小圆点。不一会儿,一只穿着花裙子的“蝴蝶”诞生了。

这只漂亮的“蝴蝶”彻底点燃了学生动手的热情。于是,我跟美术教师商量,专门拿出一节美术课教学生用卫生纸做出各种穿花裙子的动物和植物,如玫瑰花、晕染糖果、纸巾小兔子、小笼包等。从此,掉在地上的卫生纸有了新的去处,它们再也不会被丢弃到垃圾桶里,而是经过学生的创作后,被张贴在班级手工展览区里。就这样,一件件“花裙子”成为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特殊情况。而教师急于将这些问题解决好,急于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把事情办砸。这些细微的班级“小事件”提示我们:班主任要多观察、多了解,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性教育事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见“机”行事,放大其教育效果,让坏事变成好事,让好事变得更好。

(作者单位系济南起步区起航实验小学)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