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诉求,画好教育“同心圆”
继校内风行的“盘手串”“萝卜刀”现象之后,近日,“烟卡”游戏又陡然爆火,成为孩子们的又一“新宠”。有无禁行之必要?此事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发广泛讨论。
所谓“烟卡”游戏,从形式上看,“80后”“90后”并不陌生,与那个年代的“打卡片”“打瓶盖”等游戏如出一辙,以手掌拍击地面产生气流掀翻对方“烟卡”作为游戏胜出的方式。如此普通的游戏何以引起高度关注?无外乎是游戏载体由以往的纸壳、纸板变为烟盒顶盖所引发的担忧。比如,来自家长的担忧。
家长担忧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以烟盒为载体的游戏有可能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的潜意识中孕育因游戏需要而引发抽烟的想法;二是游戏与学业之间投入精力失衡的问题;三是由同伴之间纯粹的游戏恶化为群体之间的赌注形式;四是由获取渠道粗放而引起的卫生健康和社会性潜在风险问题。
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当游戏超越其本身的边界后,受到伤害的终究是孩子。
此类的担忧也并非无解。客观地讲,游戏本身并无过错,游戏是孩子娱乐、释放天性的有利媒介。“烟卡”的制作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同时作为一种群体性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游戏在某种意义上是童年的底色。今天,我们关上“烟卡”游戏这扇窗;明天,孩子又迈进其他游戏的那扇门。因此,“烟卡”游戏的关键不在于“一禁了之”。
如果从游戏流行的底层逻辑来审视这一问题,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学生对身心自由发展的美好期待,是学生群体眼中教育的本然样态。“人”是画好教育“同心圆”的圆心,脱离“人”的教育只能是畸形的教育。因此,与其“封杀”,不如“对话”。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的对策才能入心,只有了解孩子的渴望,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
具体到实践层面,首先,家校社要各司其职,共同引导,内外联动,形成合力。当过度游戏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时,应以孩子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规范纠正,比如以“主题微课”“角色情景剧”等方式加以引导。其次,学校可通过规范场所、限定时间,以“烟卡DIY”的方式实现游戏与学业的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再次,学校可因地制宜地结合校本化课程建设动态健全游戏库,充分挖掘学校自身资源,还原和创设更多游戏场景,供孩子差样选择和多样发展。另外,学校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进一步盘活课后服务时间,让“课服时间”成为学生释放天性、培养兴趣的时间;还可以打造“特色课程+”服务,让学生在多样选择中实现注意力转移和分配。
在一波又一波流行的游戏中,我们更应看到学生群体对教育的真实诉求和对美好教育的内心渴望。只有切实关注并真正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我们才能挺直腰杆说“人民的教育为人民”,才能真正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育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