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聚力“新工科”建设大力培养“新质”人才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坚持“新工科、融合性、职业型”办学思路,聚焦高端产业,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科教融汇、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教资源结构布局,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创建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步伐。走出了一条“凸显工科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职业技术大学发展之路。
“新工科”凸显专业“新质化”
学校聚焦专业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新质化,编制专业与新质生产力适配升级方案,推动学校专业适应新发展、产生新动能。
专业跟着市场走,围着产业转。工程造价专业是建筑工程学院的“金牌专业”,为便于学生学习,校内设置了建筑结构力学实验室、桥梁结构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学院举办了结构设计大赛、手工制模大赛等,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目前,学院已与三庆实业集团、中铁十四局、济南第四建设集团等4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校新工科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先后开设了26个本科专业、49个专科专业,打造新基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新型建筑工业化等四大新工科专业群和数字财商服务新商科专业群,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大量学生未毕业就被预定。
“科教融汇”迸发新质动能
职业教育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引擎。学校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建成10余个省级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建成新型建筑工业化、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服务、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时空物联云应用”4个省级新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60余个,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形成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
2023年,智能制造学院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山东工程—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同年,学院第一批“匠造班”学生奔赴歌尔工学院开始新学期学习。双方建立“协且同、融且合、合且优”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构建“思政教育、校企合作、实习就业”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真正培育出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校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良性人才培养闭环。与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设立了青岛海信、柳州五菱、甲骨文、百度等十几个订单班,学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5%,直接就业率93%,对口就业率85.63%。
“新工匠”靶向发力高质量人才输出
日前,该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赵雅倩技能大师”省级工作室,与中国电建一公司共建“赵传国技能大师”校级工作室,工作室依托工业和信息化大数据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省新旧动能公共转换实训基地、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特有工种鉴定基地,开展各级各类社会服务项目。2023年度,团队成员共培训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信息安全工程师1445人次。
创新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专项培养计划等特色项目为关键举措,带动形成高技能人才增长极。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以新技术为手段,用数字化的技术和平台来推动教育人才优质化,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技能人才,不断适配新质生产力,与学生一起向新、向质、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