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校报人笔耕墨耘行不辍 四十载筚路蓝缕续华章 在“青春矿场”追光 山东财经大学密织“学习网”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校报人笔耕墨耘行不辍 四十载筚路蓝缕续华章

——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40周年记

□ 孙景浩

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于1984年5月24日在原山东工业大学成立,至今走过了40年的历程,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山东省高校校报事业乃至全国高校校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风雨兼程40年,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其凝聚力强、办事效率高、影响力大,具体有“四多”:一是校报数量多,1998年就达54家,现在有70多家,仅次于江苏省;二是周报多,刊期短; 三是编辑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多,有60余名,如《山东大学报》《山东师大报》高级职称人数均在5名以上;四是资深老报人多,如,田广渠老师是1951年担任《新山大》(后为《山东大学报》)编辑,台旭老师是1955年从新华社转入山东工学院(后为山东工业大学),主持了校报工作,直到退休。

40年,弹指一挥间,省高校校报研究会许许多多的往事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

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初创时期就得到了省教育厅(时为省教委)领导的大力支持。1984年5月,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时,省教委副主任周志仁、省新闻学会会长李新雨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讲话。之后,省教育厅又发文对高校校报的机构设置、编辑职称评审、校报的质量评估、表彰先进等相关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1991年4月9日,山东省高校校报首届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开学典礼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省教委主任崔惟琳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学习的64名学员后来均成为山东省高校校报的骨干力量。

教育部先后两次发文,提出加强高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山东省许多高校党委做出了加强校报工作的决定,将编辑部改为报社。这些文件和决定为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的工作提供了遵循,优化了办报条件和环境,提高了校报记者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报纸质量的提高。

2002年10月26日,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和《山东师大报》编辑部承办了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学术年会,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作专题报告,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介绍了山东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概况。副省长邵桂芳在南郊宾馆会见了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理事长、副理事长。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多,获得圆满成功。

自2001年至2011年,时任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徐庆申、田建国,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向信、宋承祥,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学锋等同志先后多次参加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的重要会议,提出工作要求。

多年形成的优良会风

在几代校报人的共同努力下,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优良的会风:团结、勤奋、创新、奉献。

这个优良的会风是在省高校校报研究会40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是在四代校报人的接续奉献中形成的。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是一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它的职责是团结和带领全省高校校报会员进行办报经验交流和学术交流,探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报道的内在规律,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它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是一个勤奋的集体,是一个创新的集体,是一个奉献的集体。

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不设专门办事机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日常活动均由相关校报和秘书长、理事长操办,经费自筹。研究会负责人出差办事所用经费都由本单位报销,不花研究会一分钱,讲的就是奉献。

几代校报人的奋斗业绩

1.第一代校报人,以《山东工大报》主编台旭为代表的省高校校报研究会领导班子,任职时间从1984年5月至1993年1月。其主要成员有田广渠、陈崇斌、钱友屏、高忠汉等。这一代校报人当时已是知命之年,依然充满活力,带领16名会员开辟了省高校校报发展的新天地。

其第一个贡献是于1984年5月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山东省高校校刊研究会,后来改为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第二个贡献是自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之后就提出了易刊为报,按新闻规律办报,一改校报过去的简报式、刊物式的办报模式;规范报头名称,一律采用学校全称或者简称后加一个“报”字,如《山东大学报》《山东工大报》《山东师大报》之前叫《山东大学》《山东工大》《山东师大》;将原校刊编辑室改为校报编辑部。第三个贡献是积极组织开展了好新闻、论文评选活动,举办了全省乃至全国首届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大力提高了校报记者、编辑的业务能力和办报水平。

2. 第二代校报人,以《山东大学报》主编高忠汉为理事长的省高校校报研究会领导班子,任职时间从1993年1月至2001年8月。其主要成员有傅平春、王纯礼、刘观浦、孙景浩、白孝温、张军等。

这一代校报人的第一个贡献,是奋力争取到校报的全国统一刊号。1997年,全国报刊整顿,要把高校校报转化成内部资料,有的省已转化,报纸没了。高忠汉召集开会,商量对策,台旭、田广渠、陈崇斌等老报人力主校报不能转化,建议申办成为全国统一刊号的报纸,并责成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景浩参考青岛市9名校报主编给省校报研究会的报告,起草新的报告,向上级领导报告省高校校报情况,提出高校校报不能转化的理由:“高校校报诞生于清朝末期,发展于中华民国,繁荣于新中国,昌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当今,高校校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发挥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舆论、推动工作、培养人才、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建议高校校报不仅不能转化为内部资料,而且应当转成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报纸。”报告定稿后,以研究会名义向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主要领导寄送。同年8月,省有关领导责成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车吉心找高忠汉谈话,说:“有关信件我们收到了。领导认为,山东省高校校报办得很好,决定暂不转化,继续出版。要发挥好研究会的作用,等待上级领导部门的通知。”之后,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方延明将我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的报告带到北京,加以研究修改后,以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名义向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提交了报告。最后报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审批,才出现了新的转机。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98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文,将全国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刊号报纸系列。之后,全省54家高校校报登记办理了统一刊号,从此,高校校报成为全国新闻战线的正规军。其第二个贡献是推动全省高校校报的印刷业革命,由原来的铅字排版改为先进的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第三个贡献是组织全省高校校报质量评估,提高办报质量。组织出版山东省高校校报优秀论文集和新闻作品集,巩固、交流高校校报的成果。

3. 第三代校报人,以《山东师大报》主编孙景浩为理事长的省高校校报研究会领导班子,任职时间从2001年8月至2011年5月。

这一代校报人的主要贡献是努力加强省高校校报研究会规范化建设,实行理事长任期制和财务审计制,组织校报质量评估,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和记者编辑业务水平,争取使更多的校报编辑通过高级职称评审。

从2001年开始,省新闻出版局第一次组织全省报纸评估分级,高校校报被纳入其中。评估分党报组、晚报组、专业报组、高校校报组。经过评估分级,参评的49家校报中有13家获得“优秀”等级,30家获得“良好”等级,6家获得“合格”等级。积极争取更多的校报编辑通过高级职称评审,2001年一次性通过了10个高级职称的评审。

2009年,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组织全省各家校报积极参加全国高校校报质量评估评优。2010年7月4日,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等领导同志在北京为获奖单位颁奖。我省《山东大学报》《山东师大报》《山东农大报》《中国石油大学报(华东)》《青岛大学报》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校报”称号。

4. 第四代校报人,以《山东大学报》主编唐锡光和《山东师大报》主编王晓华为代表的省高校校报研究会领导班子,任职时间从2011年5月至今。

这一代校报人学历高,接受新知识多,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其中,有的同志从事校报工作达30年。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加强数字报建设,采用无纸化办公,评选好新闻实行网上评选,提高了质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前,评选好新闻都是由原单位报送纸质材料到研究会汇总后,安排专人复印分发给评委,评选后再进行统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守正创新,未来可期

全国、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决定了高校校报事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研究会要继续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自觉接受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省民政厅的领导,依法依规办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为繁荣发展高校校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高校校报是校党委机关报的地位和作用不动摇,继续弘扬主旋律,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推动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传媒手段日益发达的大背景下,要扬长避短,以质量求发展。继续加强校报记者编辑队伍建设,加强学术研讨和新闻业务交流,进一步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在做好纸质报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数字报建设,不仅可看、可读,还要可听、可下载,做广大师生员工的良师益友。

40年筚路蓝缕,初心不改,一代代校报人以笔为犁,在记录山东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刻进了历史行进的辙痕之中,绘就了一幅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历史画卷。

迈入新时代,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迎来了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履行党媒职责使命,创新高校办报的理念方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本文作者系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原副理事长,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山东师大报》原社长、总编辑、编审,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0年7月4日,全国高校优秀校报《山东大学报》《山东师大报》《山东农大报》《青岛大学报》《中国石油大学报(华东)》代表(左三至左七)在北京领奖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