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校报人笔耕墨耘行不辍 四十载筚路蓝缕续华章 在“青春矿场”追光 山东财经大学密织“学习网”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在“青春矿场”追光

——山东科大院士班的育人答卷

□ 中国教育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任波

能源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宋振骐班”)以中国煤炭领域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命名,在山东科技大学,一群青年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的嘱托,会聚成“宋振骐班”,在“青春矿场”上奋力追光。6月中旬,“宋振骐班”第一届本科生毕业。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个班共有21名学生,全部考取研究生(部分学生硕博连读),继续在能源行业科研领域追光——这是该校院士班上交的一份崭新答卷。

“我们就是要加入院士班”

“我要加入院士班,离我的偶像宋院士再近一点儿。”21岁的梁丽娟是河北姑娘,4年前,她被山科大录取。学校发布“宋振骐班”选拔方案后,她马上报名了。

她口中的“宋院士”就是学校教授宋振骐——我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带头人。宋振骐把毕生精力投入矿山、煤井中,哪里有险情,哪里有难题,他就到哪里去战斗——为把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实现煤矿决策信息化、智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他名字命名的“宋振骐班”,定位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等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矿业科技领军人才。

梁丽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宋振骐班”。和她一样,把“成为宋院士那样的人”当成最大愿望的还有20名学生。他们聚在一起,组成了“宋振骐班”。

在“开学第一课”上,宋振骐亲切而又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要有科学的思想,要走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的发展道路。” 宋振骐以亲身经历,为全体学生上了一堂家国情怀课。

学生王乃川深有感触地说:“科学是探索未知的旅程,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梦想。宋院士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学习、怎么做人。”

“让每个人奋力追光”

到底如何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学校能源学院党委书记卞西春说:“我们期望建起桥梁,连接学院与社会,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中。”

具体如何做?“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全过程地以学生个体为主线”成为学院培养人才的关键。梁丽娟告诉记者:“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我们班每名同学都配有校内、校外‘双导师’,在课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导师指导我们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提供学术资源,引导我们参加研究课题。”

如何让学生在祖国需要的行业艰苦奋斗?卞西春表示:“爱国是最基本的底色,要让他们看到这个行业的价值——让院士来谈心、让师哥师姐讲述自己的奋斗史。”4年来,院士班学生主持了“校友面对面”“行业成长论坛”,参与了“全国矿业学科高校同上一堂党史课”等多项交流活动。

学生许秀男说:“当我们看到老师在地下矿井搞生产,为煤矿工人生命保驾护航的时候;看到老师的科研成果让一片片塌陷地变成了绿水青山的时候,没法不受到触动。原来不好意思说,现在可以说,我们全班都有笃定青春誓言、坚定扎根矿山一线、勇做行业领军人才的信心。”

“没有实践就是空谈”

到底如何锻炼人才?院士班坚持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能源学院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许琳说:“班里每名学生都参加过科创比赛,参加过矿区实践活动,去过乡村企业,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

班级刚组建不久,团支书朱培洋想带领同学们做一些事情,大家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面对“卡脖子”的专业难题不知从何处下手。在教师的协助下,他们先后来到全国最大采煤沉陷区农光互补基地光伏小镇、山东能源集团鲁西矿业彭庄煤矿、李楼煤业等地实践。经过教师的指导,他们对 “煤基固废”难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变废为宝”的设计思路,设计出新型绿色矿山建设方案。

这个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竞赛、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等奖励共169项;在北京、济南、青岛等地开展了“墨色乌金煤企行”等50余次社会实践活动,3年来,走遍全国8个省17个市,行程14680余公里,形成调研报告21份……

毕业季来临,这个班的21名学生要奔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及在本校继续读研。“未来,相信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能源行业成为像宋院士那样艰苦奋斗的人,成为矿场中那一颗颗闪亮的星。”2020级宋振骐院士班辅导员教师周尚涛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宋振骐(左三)与“宋振骐班”学生开展党日谈心活动。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