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泗水:均衡发展交出最美民生答卷 临沂新桥小学深耕劳动教育沃土 图片新闻 巨野县太平镇孔庄小学:巧用地面游戏丰富大课间 菏泽市万福实验学校小学部:师生一起“趣”赶集 高密市机关幼儿园 让每个幼儿自然快乐成长 整本书阅读,让语文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整本书阅读,让语文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 张艳秋

“整本书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所设置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以达到“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但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际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育部门“以考促读”的推进方式成为教师以应试思维进行教学的有力“证据”,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必要的指导和有效评价,“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的要求鲜有落实,等等。如何摒弃“在课堂上组织整本书阅读就是浪费时间”的思想,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呢?

统筹设计语文课时,让学生“阅读有时间”。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难落实的基础性环节。对此,笔者在滕州市姜屯镇姜屯中学的做法是,通过学期、学年课时统筹设计,采取阅读专题课、课前5分钟阅读固定时间等方式,为学生阅读提供时间保证。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解阅读活动,细化课上阅读的进度、内容、具体任务、互助形式等,确定阅读时间表。

精心设计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有兴趣”。“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需要有效的阅读活动来引领。阅读活动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内容、阅读目的来设计。《水浒传》一书篇幅较长,题材特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阅读所能探究的线和点较多,很多学生不能顺利阅读整部著作。学校设计了“水浒人物谱”活动,指导学生从“一百单八将”的绰号或经典故事中挑选人物,用人物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灵活设计阅读指导,让学生“阅读有方法”。课堂是教师“穿针引线”启动、调度、督促、评价阅读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为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削弱整本书感知的难度,用自身的阅读智慧牵引学生的阅读过程,“燃爆”学生的阅读内核,并进行实践训练。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特点进行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掌握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调整阅读方法的策略。如,阅读小说,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方法;阅读议论文,要强调逻辑推理和分析论证的方法。其次,要弄清楚快读、浏览、略读和精读、跳读、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讨论、阅读反思的方法和步骤,能够抓住关键句、主旨句理解思想感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再次,要树立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推断、假定、联想等思维活动的理念。同时,要能够进行多种方式的阅读评价,熟练掌握评价量表的使用方法。我们在指导《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粗读和精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再通过口头讨论、心得陈述、书评写作等全面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课堂上,还要适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源和参考资料,推动学生在课外继续深入研究。

定时设计阅读交流,让学生“阅读有收获”。在整本书阅读进行中或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上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化”的交流形式下对阅读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任务,启发学生谈谈自己对书的看法和收获,深入挖掘书籍的价值,并讨论“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个人的独立见解。比如,《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名学生对《水浒传》中李逵外貌描写的部分感兴趣,就在交流活动中展示了自己按照书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同学外貌的文字。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导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描写的方法。还有一名学生尝试改写林冲的命运,在改写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精心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阅读有深度”。这是课堂上进行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任务。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系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也是语文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引导学生围绕作品进行训练,而且让学生在剖析文学作品的同时引入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社会现象或事件,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