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领风骚 家国情怀展素养
要想引领社会思潮,矫正错误的价值观念,必须从教育着手,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群体,给他们以正向、健康的引导。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度和灵敏度较高,接收信息能力较强,甄别、判断能力相对较差,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形态,他们都愿意尝试着接受。因此,对学生思想认知进行引导、矫正就成为重要内容,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追求。教师不妨将家国情怀教育放到首位,从宏观视域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探索涵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
一、资源融合,奠定家国情怀基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想将这种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必须整合处理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活动中体会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促使学生成为家国情怀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很快就能突破知识瓶颈。但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爱国情怀不是单纯依靠讲授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进而生成认知动力,主动探索。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从不同层面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尤其要整合相关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带来情感、思维上的震撼。目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已经成为德育的共识。教师不妨从中华传统文化着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让他们在掌握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提升自身素养。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很多问题凸显出来。长期以来,孩子在家中独享专宠,他们不能容忍另一个孩子分割父母的爱。这些孩子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班级内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采取针对性施教策略,给学生以思想触动。为此,教师设计开展了“我的家”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在班内介绍家庭成员以及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感人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谐。最后,教师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故事着手进行总结概括,完成思想升华。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对学生德育生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中华传统文化的涉及面非常广,仁爱、孝道、节俭、勤奋、人格理想、和谐等都能给学生带来诸多震撼。教师可以在考量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精心筛选传统文化内容,将其渗透到教学中,给学生以思想指引。
二、学科互通,延展家国情怀内涵
资源融合是从宏观视域进行阐述,而学科互通则是从微观视角切入。学科教学是教育的具体化、直观化。初中阶段,学科分类更加系统、具体。无论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德育,学科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学科信息进行整合、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学科互通,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刻、全面,学科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自然会呈现出来,给学生以多维度激发,使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展。
家国情怀不是单一的概念,它会涉及众多领域,其表现形式也相对多元。家国情怀的属性决定了其在不同学科中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要将学科蕴含的家国情怀梳理清楚,又要让学生探寻到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在对比、评估、思索中实现学科互通,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尽情绽放。如: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和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人物事迹和优秀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家国情怀。如此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触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审美情感得到转化,更好地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内涵。
三、时政渗透,拓展家国情怀域度
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不能仅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探索中,而要让学生摆脱家庭的束缚,融入社会这一大环境中。时政新闻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政治性等特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可以及时引用时政信息,拉近家国情怀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新闻,能够增加课堂容量,牢牢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兴奋点,为家国情怀域度拓展提供保障。教师可以以某一社会时政事件为载体,将学生的思想认知引向更广阔的天空。
借助时政新闻真实、客观、有效的特点,为教学注入崭新活力。例如,在疫情期间,个别外国人曾使用“中国病毒”的字眼,将疫情蔓延的责任推到中国人的头上,污蔑我国是污染源。这种新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很快梳理出新闻中的信息点,同时抓住关键点进行解读。这样的解读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阅读、解读、剖析完时政新闻后,学生对信息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家国情怀逐渐上升到更高层次,对待问题的态度更加理性。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摆脱空洞的、抽象的说教形式,从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着手,借助资源融合、学科互通、时政渗透等手段,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才能让思政课堂更丰满,更富有生命活力,才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形塑。
(作者系滕州市张汪镇张汪中学、滕州市龙阳镇龙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