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处,寻见教育之美
——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有感
重新捧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给日复一日忙碌,对教育工作日渐恐慌、焦虑的自己,带来了一次新的洗礼。王维审老师这本书中的一段段“慧言慧语”,犹如静谧空谷中吹来的一股清风,吹散了心头聚拢的雾霾,让我看到了教育旅程中狭窄道路上的转角,再次满心期待遇见“不一样的教育”。
换个视角看问题
翻看着《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似乎从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找王维审老师诉苦的教师,不就是自己吗?新学期,升入高年级,成长中的学生带来了新的问题。面对日日让我焦头烂额的“问题学生”,身处日日遭受任课教师告状的“悲惨处境”,我的内心焦虑、恐慌,一次次的思想政治课犹如“隔空打棉花”。在接连不断处理班级“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自我怀疑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在学生问题频出后,我不断给自己打气;在新的问题出现后,又再次泄气。周而复始,我开始向同事抱怨,开始在朋友圈里抱怨。但抱怨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各种问题依然出现。
“做班主任时,关注着每一个孩子每一天的一举一动,天天陷在烦琐的忙碌之中,时时为看不见学生成长而烦恼——那个沉默的女孩数学总是考不及格,这个爱闹的男孩总是无法安静地读完一页书。淘气,总是那么淘气,课间总是乱得那么一团糟。”是啊,我每日关注的焦点全都在学生的各种“问题”上。因此,“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如果换个角度呢?想一想学生身上是否有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呢?哦,那个爱说话的女孩凝在家长会上大方得体的主持,赢得家长们的连连夸赞;那个刚刚被我批评过的男孩希,在放学后又默默地关好了所有门窗;那个曾经爱哭闹的艺,静悄悄地倒了教室里的垃圾,又开始帮助调位的同学搬桌子、送凳子……
成长从未停止,只是被自己狭隘的心灵屏蔽了。就像王维审老师说的:“其实,成长一直都在,不管我们是否在意。只不过是因为烦琐的忙碌,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抑或,因为那些过度的‘关注’,而忘记了‘欣赏’。”是啊!换个角度,转换一下视角,百花园中,除了“嗡嗡嗡”的小蜜蜂,更多的不是那些娇艳欲滴的花朵吗?
愿从此以后,我们学会转换视角,多欣赏学生的长处,给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成长中的学生多一些关注的目光,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优秀生多一些肯定和期许,给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班级中默默奉献着的学生多一些关爱赞许的目光,给那些不起眼的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被发现的机会……让我们的视角更宽广一些,让我们的心灵再敏锐一些,让我们的爱更温暖一些。
换个标准看学生
由于学校考核教师要看成绩,评职称也需要成绩奖,因此,同事们对教学工作都抓得非常紧,我也不例外。每每看到办公室里那些补作业的学生时,内心总会升起一丝悲凉。王维审老师在书中写道:“(孩子们的)那些自信,或许就是在无数次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较量中,在名次与名次的对比中羞愧地离去;那些坚持,或许就是在无数的批评与埋怨中,在忽视与无援中慢慢放下骄傲的手臂;那些勇敢,或许就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在失败之后无人欣赏的落寞中层层剥落。”
那个数学总是不及格的女孩,在舞台上是自信大方的“翩跹仙子”;那个总是考不及格的男孩,从一个不会写字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会拿起笔写作业的男孩了。也许,他们都没有考出我们期待的成绩,但他们都在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他们,未必是人生的失败者。就像王维审老师家那盆6年后才开花的君子兰一样,有的花儿,只是花期长一些;有些花儿,只喜欢在夜间的角落里开放。为师者需要做的是更加精心地呵护,因为他们更需要耐心等待,等待他们在某一个时间或惊艳或无声地绽放。如果他们就是一棵不会开花的树,那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更需要师者的温暖陪伴。学生满心欢喜地成长为一个在路边默默鼓掌的人,这种健康乐观的心态同样值得我们鼓掌。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欲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指望别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拥有足够的打破枷锁、获得解放的力量。教育,是一项复杂又简单的工作。我愿怀一颗素朴之心,少一些功利,让教育里多一些人间的温暖和烟火气。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愿在繁芜中,在拐角处,寻见不一样的教育之美。
(作者单位系临沂银雀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