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把诗意的阳光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昌乐县首阳山小学 德美相生铸魂育人 预防校园欺凌守护阳光心灵 图片新闻 沂南县青驼镇中心小学 “三融入”让非遗传承在校园落地生根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把诗意的阳光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济南市历城第三中学诗歌特色学校建设纪实

□ 廉德忠

编者按 历史是地域的脉,文化是地域的魂。如何开发并利用好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培养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发力的关键所在。济南市历城第三中学以“诗歌特色学校”创建为契机,深挖济南“泉城”“诗城”两大文化内涵,链接济南“名士文化”“泉水文化”标志性元素,在诗歌教育“本土化”“普及化”“成果化”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积极的育人效果。

“让诗歌走进校园,无论对学校创建诗性文化特色,还是为学生未来在诗意浸润中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济南市历城三中校长刘洪玲说,“与其他形式和内容相比,诗教更体现出潜移默化、沦肌浃髓的效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加深远。”

近年来,历城三中以“诗城济南,诗意校园”课程建设为载体,立足济南“本土化”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诗歌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把诗意的阳光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取得了积极的育人成效。

济南名士多,“本土化”更有亲和力

“谭国大夫、鲍叔牙、邹衍、伏生、房玄龄、秦琼、崔融,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边贡、李攀龙、李开先……”日前,面对笔者提问,历城三中初二学生徐来格一口气说出了30多个济南名士、诗人。“济南名士多,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也是我们作为济南人的骄傲。”徐来格自豪地说。

泉城济南是一座以泉水闻名的城市,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誉;济南又是一座诗城,2000多年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坛巨擘,成就了“诗城济南”的名号。“这为我校开展诗歌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本土化’资源。”刘洪玲说。

历城三中开发了“诗城济南,诗意校园”系列校本教材。其中,《济南诗人好》介绍以“二安”(指李清照和辛弃疾)为代表的济南籍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济南名士多》选编旅居济南的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泉水流诗韵》介绍与济南泉水有关的诗歌作品,《诗画济南美》着重介绍与济南景观有关的诗歌作品,《诗意济南人》选介现当代济南籍诗人及其作品。“我们每周二都上一节诗歌鉴赏、朗诵、吟咏或诗歌创作课程,每周五下午还有一节课的自习时间。这是我们很期待的课程。”徐来格说,“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深入,我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而且学到了很多优秀品质,让我更加爱济南、爱家乡、爱祖国。”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同学们,谁能说出这两句诗暗合了我们学过的哪种地理知识?”这是初一年级的一堂地理课,教师正在讲授《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如今,将诗歌教学向多学科渗透,在历城三中已经成为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的自觉追求。

“少年时期是多梦的时期,也是记忆的最佳时期。我们引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诗歌教学,就是期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增加一份可回忆、可愉悦的诗意。”刘洪玲说,“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甫的这句赞美济南的诗已经深深烙刻在学生的心中。

诗意济南城,家校社共画“同心圆”

“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朗诵,我才知道济南的文化如此丰厚,写济南的诗歌如此优美!”学生赵怡果的母亲崔连香感慨道。

“我们开展了家校社共建活动,学生与家长一起品读与济南相关的诗文,推动‘诗城济南’走向普及化、大众化,得到了热烈响应。”校党总支书记王永国介绍说,济南名士文化、泉水文化等内容一旦传播到家庭便引发了强烈的“蝴蝶效应”。

在推动诗歌“进课堂、进课间、进课后、进画墙、进讲座、进公众号、进活动”的同时,历城三中积极与社会各界沟通协调,邀请专家、学者入校指导教学,举办诗歌讲座、改稿会,形成了推进诗歌特色学校建设的合力。

4月30日,学校举行了“诗颂风华、礼赞青春”第一届诗歌文化艺术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上春山》《北冥有鱼》等15个诵读诗章,通过配乐朗诵、吟咏、表演、舞蹈等形式展现给观众。“这哪里是初中学生的诗歌朗诵会,简直是一场诗城济南的视听盛宴!”省诗词学会顾问、山东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耿建华激动地说。

“各个年级都开展了开学典礼、三八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行主题赛诗、诵诗、赏诗活动,为济南‘中国文化名城建设’贡献了教育智慧和力量。”王永国介绍说,省写作学会将该校选定为全省第一所“中小学语文教学特色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为学校捐赠图书、书画,共同描画出“诗城济南”建设的“同心圆”。

“蜓”立荷尖角,让诗歌教育“成果化”

“看着这一方泉水,想起漱玉词的意境,当时,我的心里只有‘沉醉’二字,很快就用一幅写生图画出了心中的漱玉泉。”谈起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所作的插图,学生焦雅茹一脸兴奋。

“5本校本教材所用60多幅插图,全部是学生的原创作品。”语文教师张懿介绍说,学校将校本教材编录的诗人及其作品目录发给学生,开展了“诗画配”作品征集活动。学生在节假日纷纷走进济南各大景点进行写生、创作,涌现出一大批意境、笔法都很适配的作品。

怎样让诗歌教育“成果化”?历城三中为学生搭建了多种展示才艺的平台。对喜欢朗诵的学生,学校成立了朗诵艺术团,每学期组织不同层面的诗歌朗诵比赛;对喜欢书法、美术的学生,学校成立了知绘书画社,对学生的书画作品进行展览、评奖;对喜欢演唱的学生,学校组织专家、教师为诗歌作品谱曲,开展唱诗、吟咏比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抹诗意的阳光,都能体验成长路上的第一次成功。”张懿说。

历城三中地处山东大学老校区的西侧。今年3月,该校成立了师生共同参加的诗社,取名为“山大边”。“我们希望,山东大学厚实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风影响和浸润师生的胸怀与追求。”诗社社长、语文教师信聪聪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你突然发现,这一刻拥有了大海般的胸怀。在春光的气息里,总要去看一次海吧!”学生赵怡果的诗作《看一次海》,流露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泰山啊,或许,我只有掏空自己,才能把你装进胸膛。”学生刘蕴涵的《致岱岳》想象诡异,诗句充满张力……“这些发表在社刊上的学生作品,被师生甚至家长争相传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呢!”信聪聪说,诗社编辑出版了《山大边》诗刊,第一期发表学生诗歌作品242首。今年3月以来,有8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余人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

“诗歌特色学校建设是一种普及,让‘本土化’优秀经典诗文走进千家万户;又是一种提升,在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同时,为培养更多济南‘名士’‘诗人’蓄水养泉。”刘洪玲说。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