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班主任 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放歌 “班主任日常驻班办公”弊端多 用爱给“后进生”攒“后劲” 三招优化小学班级建设与管理

第4版:班主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班主任
04
【一家之言】

“班主任日常驻班办公”弊端多

□ 曹伟丽

前不久,笔者到某所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学校督导工作时发现,每间教室后面都有一张专为教师而设的课桌。问之,随行的校长则曰:“学校规定,‘班主任日常驻班办公’。”

当班主任没有课时,就要坐在班里备课、批改作业、处理事务,总之,要“长”在教室这个阵地上,确保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学情和状态,进而“严防死守”,不出任何安全问题。校长把这种无缝隙的“盯防式管理”当作先进经验推而广之。

笔者认为,这种所谓以爱与智慧为根基“为学生好”的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成长和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教研和专业成长,有急功近利和简单省事之嫌。

首先,“班主任日常驻班办公”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成长。“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如果忽略了“人”,即使形式繁杂多样,教育也没有真正地发生。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慢慢等待,真心关爱,教育才能有温暖、有温度。“盯”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对班主任“唯命是从”,而在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以及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培养能自律的学生。可见,教育是唤醒,而不是“盯紧”“管死”。

过度“盯”学生会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学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需要教师真诚的关爱。如果把学生当作“标准件”无情雕琢,被逼急的学生则会以“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作为回应,也会对这种“习惯性指责”产生焦虑情绪,加剧师生间的“对抗”。

“盯”要讲究艺术,张弛有度。建班之初,班主任通过“盯”来观察学生的一些情况,有利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学生的情绪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可以通过“盯”来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关怀的目光去触碰他们的心灵,安抚他们波动起伏的情绪;当大型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可以通过“盯”来体察他们成绩起伏的心理落差,进而第一时间靠上做工作,因材施教,攻心为上。特别是当学生情感上失意时,班主任的“盯”能明察秋毫,及时准确地对他们进行共情帮扶,春风化雨。诸如此类的“盯”,如春雨洒落,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学生的成长需要“留白”,距离适度才能产生美,“盯”并非一成不变地注视,而是需要一张一弛。“盯”得太紧,师生亲密无间,没有界限,乱了方寸;反之,放养放任,师生间如隔万丈沟壑,离心离德。“盯”不如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亲密,但不亲昵;有距离,但不疏离。有温度的教育,是蔡芸芝老师高高举起却又轻轻落下的教鞭;有温度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送给犯错学生的“四块糖”;有温度的教育,是寿镜吾先生手握戒尺和规矩却不常用。“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育是爱的艺术,班主任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师生情感尺度,对学生既关怀有加、尊重包容,又严格管理、悉心引导,特别注意加强精神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对学校领导、家长有个好的交代。

其次,“班主任日常驻班办公”桎梏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后,日常驻班导致其无法与同科教师研究教材、教法,不能参与集体备课,鲜有机会走出校门聆听外面优秀教师的课、专家的报告和讲座。每天待在教室里故步自封,长期如此,就会“江郎才尽”“油尽灯枯”,很难跟上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形势。况且,班主任在教室后面坐着,会让任课教师上课的时候放不开手脚,像戴着脚镣、手铐在独舞,严重影响其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

回看班主任驻班,矫枉过正的“盯防式管理”缺乏人文情怀,必然会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弱化和个性创新的扼杀,也不利于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总而言之,弊大于利。

(作者单位系枣庄市薛城区教学研究中心)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