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小学音乐欣赏课“参与+体验”教学探究 开展养成教育  助力学生成长 怎样让学生变得“眼高手更高” 创意互动打造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接口” 让心灵在音乐中浸润滋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思维的培养技巧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学科教学】

让心灵在音乐中浸润滋养

□ 朱蕊

长期以来,音乐陶冶性情、启迪智慧的作用得到人们的认同。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心理问题日益显现出来。音乐作为一门感染力极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对学生心理问题有良好的修复作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转移,身心放松下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心理素质。

创作背景介绍,在聆听中树立榜样。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非常推崇礼乐。他认为,音乐能够陶冶情感,感化人心,形塑人格。高中阶段设置音乐课程是在汲取传统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加以考量的,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歌曲中蕴含着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巧妙借助歌曲创作背景、歌曲人物形象,进行趣味化讲述活动,定然能够吸引学生关注。在事迹聆听中,学生为自己树立学习榜样,汲取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为个体优秀品质形成奠定基础。例如,《草原小姐妹》这首歌塑造了龙梅和玉荣这两个英雄形象,对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行了赞扬。教师从这一点着手,对故事展开讲述。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都喜欢听故事。在聆听中,学生被小姐妹活泼、开朗、天真的性格感染,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

品鉴欣赏歌曲,在互动中交流情感。音乐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统一。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涉及一些专业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解读,进而把握歌曲特质,这就是所谓的音乐鉴赏。音乐能够消除人们感觉与精神、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对立。音乐作用的显现是通过鉴赏实现的。要对音乐展开品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就要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心理得到疏导,心结逐渐打开。

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个体长时间受压抑,不与外界交流造成的。歌曲品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只要愿意表达,能够将自身的情绪、认知倾诉出来,心理问题自然就消失了。例如,《牡丹汗》是一首典型的维吾尔族音乐,其旋律生动活泼,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要想将这种情绪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旋律哼唱的形式。学生两人为一组,相互哼唱,相互帮助。双向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互助式的学习形式增加了同伴之间的交流,学生心情愉悦,内心充满阳光。

趣味演唱游戏,在演唱中浸润心灵。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人们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它是消除人内心焦虑、紧张、沮丧情绪的良药,对心灵浸润有积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演唱必不可少,到底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最能吸引学生,需要教师进行一番考量。课堂上,设置趣味化的演唱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形式。独唱是个人能力的彰显,对学生个体产生的促进作用显著,可以选择部分学生让他们展示自我。合唱则是集体性的演唱形式,对学生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何种形式,只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就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诉求表达出来,然后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增减教学环节。这样一来,学生在参与游戏中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交际能力提升,心理潜在的问题得到消除,显性问题得到淡化。例如,《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旋律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给人的感受是多元的。进行一番调查后,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喜欢独自演唱,有的学生喜欢团体演唱。为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合唱,也可以独唱。为更好地表现自己,即使是独唱的学生都会主动请教其他学生。合唱的学生则会不断练习,不断磨合,力求呈现出最优化的表现效果。

对心理亚健康的人,音乐是最有效的调适方法之一。高雅的音乐能够愉悦身心,开启智慧,给心理带来正面效应。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讲述与歌曲相关的趣味故事,营造聆听氛围,让学生在歌曲鉴赏中完成节奏、旋律感知,汲取正面能量,修复潜在的以及外显的心理问题。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第一中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