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小学音乐欣赏课“参与+体验”教学探究 开展养成教育  助力学生成长 怎样让学生变得“眼高手更高” 创意互动打造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接口” 让心灵在音乐中浸润滋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思维的培养技巧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教学策略】

创意互动打造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接口”

□ 贾恩霞

教育新理念视角下的所有课堂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教学升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抓住学科本质属性,深挖课堂互动元素,对激活课堂、启动教学引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建立有积极帮助。因而,教师要找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接口”,以独特有趣的互动形式升级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以学科属性营造互动氛围。互动交流一定是学生在内驱力的助推下产生的,能够主动探寻知识的学习探究过程。而学生的内驱力不是直接生成的,需要外在条件的辅助。营造浓郁的交流互动氛围,需要教师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维探索。生动陈述、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故事引导等都属于营造氛围的有效手段,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触动,全面激发其分享交流欲望。

教师充分考虑教与学的互动需求,打破传统单一输出的窠臼。在具体可感、鲜活生动的情境助力下,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探索知识的内驱力得到快速激发。教学《憧憬美好集体》一课时,教师给出引导,让学生思考。“你觉得我们班是否是美好集体?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学生的表述主动性极强。师生展开对话,交流美好集体的特点,学生很快从共同的愿景、良好的氛围等角度找到了学习的切入点。

以时政热点深化互动感知。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体系较为复杂,且理论内容居多,学习文本知识本质上就是生本文本的互动过程。这类互动很多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因为他们对乏味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多少兴趣。缺乏兴趣,探知欲望不强,互动效果自然不突出。为给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情感激发,触动他们的多重体验,激活其主动学习探知欲望,教师不妨利用时政新闻具有政治性、广泛性、实效性、政策性等特点,将学生引入交流探讨状态,获取更多信息,把握时代脉搏。

教学《法律为我们护航》时,教师由202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说起,阐述其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部分。学生提出各种疑问,如未成年人是多少岁之前?为什么要保护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自主答疑。热点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化身“小小人大代表”,分析相关问题,进行多维交流互动,课堂在时政热点话题的带动下进入新的教学阶段。

以反思归纳提升互动内质。高品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是“行走的”。它不是静态地呈现,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在实践训练中进行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强化思维,生发多重能力,为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生成奠定基础。学生在进行实践训练时能够获得更多信息,巩固学习成果。学习过后的总结反思也是重要因素。反思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时空条件已然具备,自然能够产生认知、情感、思维上的共鸣,达成学习共识。

教学《我们与法律同行》一课时,教师以校园欺凌为引子,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思考状态。校园欺凌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很多学生听说过,甚至有的学生经历过。为让学生有更加真切的体验,教师模拟相关情境进行角色演绎,结合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对文本知识展开深度交流探寻。从学生义愤填膺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完全进入了文本中。演绎结束后,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总结归纳。总结反思的切入点有很多,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展开切入,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

道德与法治兼具综合性、专业性,学科本身有经纬宽度。除教材文本内容,教师还可以挖掘课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首先,初中生对文本知识有一定感知,探索欲望极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出发,给出多元化的学习互动形式,让学生在文本、生本的交流中生发主体意识,快速实现和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多重资源的整合优化让课堂互动成为可能,促使学生形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系庆云县第五中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