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青岛西海岸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打造向质图强高质量发展增长点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将艺术的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 淄博电子工程学校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线上研修认证通过率达100% 滨州职业学院 科创赋能打造服务区域发展新引擎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巡礼】

滨州职业学院 科创赋能打造服务区域发展新引擎

□ 通讯员 杨玉梅 高月 梁慧

近日,滨州职业学院携手山东万事达建筑钢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滨州职业学院千名硕博士进企业行动启动暨教师研修基地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学校产教深度融合进入新的阶段。

近年来,该校坚持“服务、融入、引领”的工作理念,根植滨州实业创新型、产教融合型“双型”城市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定制化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23年入选东部地区人才培养卓越50所、服务贡献卓越50所和产教融合卓越50所三大榜单。

“放管服”纵深推进,聚力攻克技术难关

学校加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组建校级应用型科研团队进行集中攻关,成立了技术服务、科学研究、智库咨询3种类型的8个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工作模式从“单兵作战”向“兵团攻坚”持续迈进。

据介绍,该校2023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铌酸钾钠基上转换测温材料特性研究”实现了对上转换发光强度和温度传感特性的优化,为具有高灵敏度和宽测温范围的上转换温度传感材料的设计、性能优化以及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理论支持。绿色化工技术团队围绕减排技术研究与开发,攻克特征热解产物与重要自由基物种的生成转化工艺,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累计形成销售额4.94亿元,获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取得,源于学校在科研领域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放到底”,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教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及绩效发放管理办法》,扩大预算编制自主权、预算调剂自主权、经费包干制范围、结余资金留用自主权等,明确不再“事无巨细”做预算、允许“买酱油的钱可以用来打醋”、项目结余经费不再收回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科研人员;坚持“管到位”,出台十几项科研管理相关办法,加强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完善涵盖学校、二级教学单位、项目负责人的分级管理体制;坚持“服到人”,对项目申报、合同订立等开展“点对点帮助、一对一服务”,实现了科研立项和成果“双丰收”。2023年,获批国家级立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省级立项24项,获得市社科优秀成果奖37项、省机械工业优秀成果奖7项。

“三转型”有效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坚持科技赋能,在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引育等方面进行服务转型,每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进行技术革新100余项,全年技术服务到款额超7100万元。

王发鸿博士历时6个月成功研发“超深度山药自动挖掘机”并大规模投入使用,实现了“做好一根山药、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域经济、富裕一方乡亲”。冯会博士聚焦适应性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及应用研究,主持山东省高校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芒属植物杂交后代抗盐碱品种选育及园林应用”,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筛选和培育了一批耐盐碱芒草新种质资源和优质高产品种。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服务推广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农学研究团队紧密对接滨州市5+5”产业集群,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项,研发推广“滨棉1号”“滨职棉1号”“滨职麦”等高产优质棉花良种、耐盐碱芒草新种质资源、抗(耐)盐碱小麦新品种等成果,助力“渤海粮仓”增产增收;构建“研究机构+众创空间+科技小院”社会服务平台体系,建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领衔的院士工作站,孵化出一批创新创业项目,服务滨城区秦皇台乡3万亩食用菌小镇建设;打造“专业群+关键技术”的服务模式,依托专业群与所属行业领先企业共建5个技术服务平台,每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进行技术革新100余项;打造“博士+原创技术”服务模式,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再将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成果反馈用于科学研究,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立项省级科研项目10余个,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项目10余个,实现了科研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政行企校携手育人,赋能职教创新高地建设

“注意安全,小心……”2023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正在进行安全实训,学生的阵阵惊呼声从一座4层楼高的建筑中传出。这是京博安全VR体验馆,是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同牵头成立的全国化工安全与应急管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质化运行的落地项目之一。体验馆的落地成为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成果。

多年来,学校围绕医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域和区域主导产业领域,牵头成立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了产教供需高效对接,推动了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紧盯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加速开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实现了专业扎根产业职教融合发展的新突破。与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门店营销人员,打造“店长精英班”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门店收益;成立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学院,聘请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王树军等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操综合培训,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截至目前,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达668家,建设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1084个,校企定制培养占就业学生的比例达33%;现有“魏桥班”“京博班”“西王班”等特色“订单班”120个,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7%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