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阳光
盛夏时节,气温攀升,高至40度。校园里已经过了姹紫嫣红的春季花期,而夏日应有的蓊郁葱茏又因为高温少雨,蒙上了几分干渴的无精打采。倒是孩子们的那一小片菜园子,有开花,有结果,吹来了夏日的凉风与欢笑。暮春里种下的向日葵,在一日日的期盼里也终于次第开花了。
学校在黄河北岸,沙土地,养分少。当初,为了保证牡丹、芍药移栽的成活率,人们深翻了土,多施了肥,剪了枝,盖了土,熬过了寒冬,春天才萌了新枝、开了花。也正因此,这片地比校园里其他地方养分都要足。同一时间种下的向日葵,这里的格外茁壮,每天长新叶,每天蹿升新高度,不过月余,就超过了身高一米七的我,枝干粗壮,蓬蓬勃勃,能给牡丹、芍药们遮阳了。仅仅一条小路之隔的草坪中,小苗们虽然也在努力生长,奈何叶子小小的、枝干细细的,风一吹就怕它会倒,天一热就蔫了精神;总怕它经不住夏天的考验,人们每日里浇水,护着它摇摇晃晃地生长。相同的向日葵,同时栽种,同时浇灌,不一样的土壤,得到的养分不一样,生长的结果大不相同。
一如教育之于孩子,耕耘在每天,教育在平常,刹那的成长有时就源于一次不经意的“浇灌”,甚至很多时候并不在课堂上。在校门口值勤护学的早晨,我总会收到很多稚嫩的“老师好”带来的好心情。一天,一个戴着口罩的男孩在“家长止步线”处止步不前,带着哭腔与送他的家长展开“拉锯”,家长怎么也推不开。我走向前询问,得知是因为他前一天生病,嘴唇周围不好看,觉得难为情,就想请一天假。气急之下的家长想要动手,我把他护在了怀里。他就这样对我有了信任,被我搂着走进了校门。我没有说让他“不要在意”之类的话,而是和他一起想办法:今天可以尽量戴着口罩;和班主任说,让她告诉同学们原因……这件小事过去快半年了,之后的每次遇到,无论是上放学还是吃配餐,那个孩子都会特别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其实,我没有帮他什么大忙,但是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一定很难忘。
说回向日葵。就在我以为牡丹园里高大的向日葵会最先盛开的时候,却在某天清晨猛然发现,操场边一株并不太高的向日葵悄悄亮出了花苞,从半遮半掩到绽开笑脸,不过是三天的时间。它迎着初升的太阳绽放的时候,牡丹园里一直向上突破的一株株向日葵才终于也打了花苞,不过,距离开放还有段时日。原来,长得最高的未必会最先开放,即使矮一点也不影响迎风美丽。而且,就算是牡丹园里种得比其他地方密集一些,可能也终究看不到成片的花海了,因为它们都按着自己生长的节点,长叶或开花,零零散散,有早有晚。
我突然就想起那年春天去重庆,除了一步接一步的台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市树黄葛树,当地人也叫它黄桷树。之所以难忘,除了它生长在石崖、城墙的顽强生命力和裸露在墙壁上的独特的“气生根”,更重要的是在当地司机师傅的指点下,我发现了它的一个“小秘密”。我用手机镜头拍下了一条路旁相邻的四棵黄葛树,有意思的是,同样的土壤和阳光,“高矮胖瘦”也差不多,一看就是“同龄人”,但有一棵树光秃秃的掉光了叶子,有一棵树还有一半发黄的叶子在枝头静等风来,紧挨着的另外一棵却郁郁葱葱、枝叶正盛,那最后一棵呢,长了半树的绿叶还在酝酿着自己的茂盛……如此鲜明的对比,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很难想象。师傅说:“这就像我们重庆人——随性。”看着那些高大的黄葛树,我不禁想道:“这不仅适合重庆,也适合我们的教育啊!”科学的解释,这种现象叫“株间异步”;放到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或早或晚,或开花,或成树,我们只管悉心守护、科学浇灌,不要强求他们同步长大,更要珍惜他们各有花期。
如此说来,这些高高低低、早早晚晚开放的向日葵,虽然不能长成镜头里的美丽花田,却恰是最适合校园的独特风景。每个孩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不羡慕谁,不复刻谁,做好自己,从容长大,心向阳光,自信明媚。我们啊,就守好“田”,耕好“地”,扶正方向,不急不催,尊重他们的节奏,欣赏他们的成长。
(作者单位:济南起步区起航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