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用数据赋能以评价育人 “一鼎一城一世界” 图片新闻 花卉园里绽放心灵之花 从擦亮“篮球名片”到“以体育人”开花 作业减负当“以生为本”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从擦亮“篮球名片”到“以体育人”开花

——淄博市张店区人民东路小学篮球特色课程育人纪实

□ 特约通讯员 张桂玲 王亚楠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其热度却比不过淄博市张店区人民东路小学操场上每年一度的“校长杯”篮球赛。赛场上,只见队员们或人球合一潇洒过人,或默契协作精准投篮;赛场边,班主任紧盯战况,啦啦队的学生热情似火……

在学校“普及化”篮球赛制下,每个盛夏都是学生期待的盛大节日。“常规+特色”的篮球运动打开了让学生从“动起来”到“嗨起来”的校园体育新格局。

从篮球架“升级”到学生热爱“升温”

“那时,学校里一群热爱篮球运动的教师经常在下班后结伴打球。很快,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学习模仿起来。”老教师曹玉强介绍,2006年,区体育节篮球赛事提上日程,学校第一支篮球队正式成立。

学校斩获2017年全区男女篮球“双冠”的荣耀后,学生对篮球的热情更加高涨,但问题也更突出了:“操场上的人太多了,排队投篮要等好久。”“篮球不凑手,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打。”……面对困境,体育教研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可以将篮球筐置于室外,既方便篮球回收,也能放闲置的篮球,学生可随取随用。”体育教研组长刘鑫鑫的建议赢得了一片掌声。“把普通篮球架升级为四面篮架,上课效率会更高,课间打球的孩子会更多。”刘鹏的这一“金点子”更让同事们兴奋不已。

于是,“升级版”的四面篮球架和放置篮球随时可用的数个篮球筐很快出现。

体育组教师还创编了一套集趣味性与技术技能于一体的篮球操。“我爱上篮球,就是从有趣的篮球操开始的!”采访中,脸被晒得黑黑的三年级女孩张佳琪开心地说。

从篮球课程“递进”到体育素养“精进”

因为篮球特色突出,2019年,人民东路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新课题也随之而至:怎样使其为每名学生成长助力赋能?

“要在课堂与课程上多下功夫!”2023年,在校长魏立峰的主导下,学校更加科学地设计了篮球课程——教研组统筹协调,将每个年级的篮球课错峰安排,保证有足够的场地进行教学。

“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为前提,训练重点和难度呈螺旋式上升。”刘鑫鑫介绍,在“学练赛一体化”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基于“大单元教学”,体育组加强了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确定了一到五年级篮球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标准,实现了课程的螺旋上升:一年级重点在游戏里认识篮球运动,建立人与球的关系;二年级明确篮球概念打基础,人、球成为默契的朋友;三年级开始学练篮球基本技术,尝试小型比赛;四年级重在体验篮球技术组合,提升比赛能力;五年级力求能够掌握技战术运用,提升篮球素养,并训练学生当篮球裁判。

与此同时,学校开展了常规片区教研课、篮球研讨课、师徒结对课等活动,力促教师深耕体育课堂。副校长张燕认为:“体育教师们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个人学练相结合,不仅练出了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技能的提升,而且练出了学生的精气神儿!”

从擦亮“篮球名片”到“以体育人”开花

按照体育新课标“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学校在篮球比赛赛制上下大功夫进行了研究——实行“普及化”班级联赛赛制,即各班需安排7—8组阵容,每组进行3分钟的比赛,所有人只能上场一次。这一规定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同时,联赛还规定,女生进球双倍得分。这也让女生更有动力。

如今,从篮球发端的“以体育人”效果日渐凸显。“作为一项公平性、竞技性、集体性的运动,打篮球集跑、跳、投于一身,既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身体的各部位,全面有效地提高综合身体素质,又能训练他们的脑部思考和判断能力,调节身心健康,释放学业压力。”体育教师王涛说。

在第一届“校长杯”篮球赛上,曾经最让教师头疼的学生小龙以积极勇猛的表现赢得了全班的欢呼。他还作为校篮球队的一员参加了全区比赛,并夺得佳绩。“找到了自信的小龙不再以违纪的形式吸引同学的关注了。”王涛说,在篮球社团,还有很多“小龙”正在成长。

篮球只是该校“以体育人”的一个突破口。学校制定的《张店区人民东路小学“4+X”学生发展方案》,力求让每名学生都能喜爱并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1项乐器演奏技能、1项绘画或书法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在前4项技能之外主动形成其他技能。这样一来,“人人有技能,班班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新格局形成了。每年,学校都会通过“校园达人秀”等活动搭建展示平台,鼓励所有学生向着最好的自己不断成长。

篮球作为助力学生强健体格、塑造人格的重要抓手,已成为该校的一张闪亮名片。“最好的校园体育,不仅要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和运动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健康的行为习惯,而且要唤醒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命。”魏立峰说。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