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节特刊·参加全国庆祝活动代表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王芬:扎根田野考古  践行立德树人 戴冬茜:让青春在乡村教育舞台闪光 孙中升:躬耕三十载  一生教育情 山东农大农学院:书写“齐鲁粮仓”建设的“山农答卷” 夏延致:勇做“海上棉仓”的开拓者 杨守菊:守望成长人淡如菊 崔维群:潜心职教无悔的选择 王先军:致广大而尽精微 陈骞: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第4-5版:教师节特刊·参加全国庆祝活动代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节特刊·参加全国庆祝活动代表
04
【全国优秀教师】

夏延致:勇做“海上棉仓”的开拓者

夏延致,青岛大学首席教授,现任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院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获评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夏延致为人谦逊低调,他告诉记者,这40年,他先后 “抽”出了三根 “丝”——阻燃聚酯纤维、纳米阻燃粘胶纤维、海藻纤维。这三根 “丝”,每一根都是极具创造性且独一无二的。

永葆初心,阻燃纤维领域开拓者

1982年,夏延致大学毕业后留校研究材料学。1989年,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高分子型阻燃剂的概念,通过不断研究与实验,完成了小试、中试和产业化,最终于1997年成功研制出阻燃聚酯纤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广。目前,国内95%以上的阻燃聚酯纤维及纺织品是在这一技术基础上生产的。这一研究成果,确立了他在阻燃纤维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的身份,他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初战告捷,并没有让夏延致止步。紧接着,他又投入纳米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此项研究,他用了7年时间。这段时间,夏延致在国内首次成功进行无机纳米阻燃粘胶纤维中试及产业化生产,为阻燃纤维增添新的品种,使阻燃纤维在国内形成了系列化产品,解决了阻燃聚酯只阻燃不抗熔融、产品只能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场所的问题,满足了军队、消防作训服和老人、儿童、病人等特殊服装加工的需要。以此为内容的该项国家“863计划”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2009年,3万吨产能阻燃纤维素纤维工业化生产线建成;2022年,10万吨级产业化生产线建成。该技术在多家大型企业应用,产品大量出口美欧国家,取得直接经济效益30亿元。

至此,他已为纤维家族“抽”出了两根全新的 “丝”,更多鲜花与掌声随之而来。夏延致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为纤维家族增添了一位新成员——海藻纤维。

勇于创新,“海上棉仓”奠基人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获奖名单中,夏延致教授团队申报的“一种耐盐、耐洗涤剂海藻纤维的制备方法”项目获中国专利银奖。“发明设想是2013年提出的,经过技术攻关,2014年完成了实验室小试,2015年首次进行了中试,我们通过工艺调整及专用装备研发,实现了耐盐、耐洗涤剂海藻纤维的连续自动化生产,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能力。”夏延致告诉记者。项目于中试当年申请了发明专利,此后相继获得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地专利授权。

这仅仅是夏延致团队技术突破的一个缩影。夏延致自2004年提出“向海洋要纤维、开拓纤维第三来源”起,就带领团队砥砺奋进,突破了海藻纤维及专用原料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纺织用海藻纤维及生产专用装备,2012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年产800吨的海藻纤维生产示范线;2018年,以相关专利技术作价7200万元入股成立海藻纤维产业化公司;2019年,建成5000吨级纺织用海藻纤维生产线,研发了纺织服装等系列海藻纤维新制品,构建了“原料——纤维——海洋生物基纺织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为发展“海上棉仓”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荣获中国专利银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纺联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际纺联ITMF可持续和创新奖。2023年,他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和学科平台建设推动者

夏延致从业40余年来,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带出了一支科研能力过硬的团队。2009年,他的团队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14年,获得滚动支持。2010年,受到省政府表彰。

他教授的“高分子材料改性”“高技术纤维”等本科、研究生多门课程,长期以来获得广泛好评;参与的“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等106名,引育国家级人才6名,培养长江学者青年专家1名,培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青年专家和省级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16名。

夏延致作为首席专家和主要负责人所主持的实验室,2018年获批建设山东省第一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了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他带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支持建设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高峰学科。(王世锋)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