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节特刊·参加全国庆祝活动代表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王芬:扎根田野考古  践行立德树人 戴冬茜:让青春在乡村教育舞台闪光 孙中升:躬耕三十载  一生教育情 山东农大农学院:书写“齐鲁粮仓”建设的“山农答卷” 夏延致:勇做“海上棉仓”的开拓者 杨守菊:守望成长人淡如菊 崔维群:潜心职教无悔的选择 王先军:致广大而尽精微 陈骞: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第4-5版:教师节特刊·参加全国庆祝活动代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节特刊·参加全国庆祝活动代表
04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王先军:致广大而尽精微

王先军,青岛第二中学校长、齐鲁名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2024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王先军的“领先”是一贯的。他曾是全省中学最年轻的省特级教师,青岛市最年轻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最年轻的普高校长……从教28年,他一直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保持着多个“最年轻”纪录。从一名基层一线教师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智慧型学校管理者,他一路引领教育“先”行,不断拔节生长。

精业博学,打造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大学毕业后,王先军先在青岛六中担任政治教师。他将性格中的幽默洒脱带到了课堂上,凭借举重若轻的调控能力、游刃有余的教学技巧和启心启智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深深地爱上了课堂,他也因此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精业博学”是岛城人对王先军的一致评价。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改革尖兵、齐鲁教育名家、齐鲁名校长、省高层次人才、省特级教师等20多项荣誉称号……躬耕教育28载,他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提升教科研能力,出版个人专著,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多次主持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并结题。

开拓进取,探索学校高质量发展模式

务实、严谨、细致、周全,然而又不拘一格、雷厉风行,是王先军的工作风格。2003年,他开始踏上管理岗位,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全校教研气象为之一新。2011年2月,他被调到青岛一中担任副校长,分管工作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展开,每年都有新举措和新进步。

2017年8月,王先军开始主持学校行政工作。作为当时青岛市局属学校最年轻的校长,他有干劲儿、有冲劲儿,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他从“人文说”的教育教学观出发,抓建设,提质量,构建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管理体系,打造“家文化”工作品牌,在全省最先开设国防教育实验班,创新探索学校高质量发展模式,使这所有着近百年光辉历程的老校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砥砺深耕,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创未来

2021年,王先军被调到青岛二中。他沉着应对,提出“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创未来”的治学管理方针,坚持以“精致管理”推动学校工作落实,凝聚“一二三”的学校发展思路——坚定一个核心目标: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两大特色优势:竞赛强基和创新人才培养;坚持三个统一: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方向和过硬教育教学质量相统一,坚持自主开放办学特色和规范精致管理相统一,坚持学校内涵发展和调适外部环境相统一。

他采取学校、年级、教师三级联动的方式,通过干部、发研室主任、集备长、导师等不同层面的培训与研讨,调整评价体系,形成教育合力。他还与学生团队、家委会代表分别座谈,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增设教学楼饮水机、维修卫生间隔断等小事,并就学校重要决策及时与家长沟通,促家校合心,拧成一股绳,助力学生成长。

三年来,他带头踏踏实实做教育,努力践行“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育人目标,从立德树人、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创新人才素质培养、教育集团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效益,推动青岛二中教育集团高质量协同发展。

坚守初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陶行知先生有言:“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王先军的掌舵下,如今的青岛二中依然一路向前,以独特的教育理念、优异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赞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基础教育的领航学校。

近年来,学校被教育部再次授予“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究基地”,获得“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首批特色高中”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办学质量持续提升,高考成绩斐然,家长及社会满意度稳步上升。仅2023年,全校200余名教师所获标志性发展成果超500项;学生在五大学科竞赛中有8人获全国决赛银牌,31人获山东省一等奖。学校获首批“丘成桐少年班”设立授权;经中央军委批准,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开设“国防科技育英班”,为岛城唯一,全省前茅。

王先军说:“成为一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好校长是我的追求,建设一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好学校是我的教育梦想。”不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他始终牢记师者责任,用锐意创新的精神、务实肯干的作风和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淬炼新时代校长领导力,实践新时代的教育理想。(潘峰 丁晓然 林庆玉)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