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骞: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陈骞,淄博第五中学教师。获得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时代学科领军教师”首批培养对象、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位用生命备课的教师,上出了有生命的思政课。”在一次全国卓越课堂展示活动中,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给予陈骞这样的评价。陈骞是谁?他是淄博五中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却有着不平凡的业绩。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斩获了许多令人艳羡的荣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时代学科领军教师”首批培养对象、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首届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等。然而,这一切对陈骞来说,都不过是对工作热爱之余的“副产品”。
上有生命的思政课
因为热爱,他选择了“用生命备课,上有生命的思政课”。
2005年,陈骞第一次参评优质课。因当时没有办公电脑,周六一早起床后,他就直奔微机室。为了让学生有思考和触动,他面对空荡荡的教室一遍遍地模拟课堂的情景。因微机室四面避光,结束时已是晚上10点半,天已漆黑。
2015年,陈骞代表山东参加全国优质课评比。备课中,他发现有一段选读内容涉及自闭症患者。一般人对此不作处理,他却展开了深入研究:先是进修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课程,然后联系了京、沪等地专业人士了解情况,还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日夜研习。在备课手记中,他这样写道:“上课不是纸上谈兵,备课不能粗枝大叶。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要竭尽所能把遗憾降到最低。”
“课堂,是生命与灵魂的运动场。课堂生命,只能以融入生命的交往去造就。”这是陈骞在讲完《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一课后,一名观课者的感受。在这节课上,陈骞对每个环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钻研、推敲、琢磨。这些都是对这一感受的最好诠释。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教材,更是学生。唯有深入了解学生,才会有师生生命之间的深刻共鸣。在他的教学设计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学情分析”,这个环节占了很大的比重。
做学生“温暖的树洞”
因为热爱,他选择了做学生“温暖的树洞”。
2017年,陈骞主动向学校申请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他认为:“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名学生,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名学生。”“好的教育,是对话、关系、成长。”作为班主任,他想用更多更好的教育方式去关爱学生。
他鼓励学生写成长日记,每天都会拿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批阅100名学生写的日记。通过书面沟通,倾听每名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教育永远建立在对教育对象足够了解的基础之上,这种了解不仅是分数、成绩,也在于他的家庭、性格、思想秉性、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果教师对这些没有清楚的把握,那么开展教育其实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他说。
2017年,陈骞去新疆送教。他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跟每名学生谈心,给每名学生写一封信,上好每堂课。于是,教室里、走廊上、宿舍里、操场上,他和学生一起交流心事、畅谈理想。临走前,当他把手写的50多封信送给学生时,师生抱在一起哭成了一团。
和学生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热爱,他选择了“与学生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陈骞还成立了“勉致志愿者团队”,学生的志愿活动一做就是三年。作为省首批教育志愿者、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他常奔赴各地送课、举办公益讲座。有一名学生的母亲因病急需大笔医疗费,他把钱转过去,并持续关注该生的心理状况,给予关怀和帮助;有的学生因病生活不能自理,他亲自前往看护、照料……
教育是什么?1000个人会有1000个答案。但陈骞的学生在成长日记里最本真、原生态的呈现,背后藏着的也许正是教育最大的秘密——关系。师生之间,若有了足够的平等和相互的信赖,有了足够的包容和彼此的默契,才会持续有美好发生。
教育是什么?迷恋哲学的陈骞,一口气写出了五个答案——
教育是对话,是师生间心与心的碰撞。教育是交往,是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教育是成长,是那潜移默化中的共生。教育是幸福,是那人生百味里的回甘。教育是希望,是永恒不灭的伟大梦想。(张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