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节特刊·参加全国庆祝活动代表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王芬:扎根田野考古  践行立德树人 戴冬茜:让青春在乡村教育舞台闪光 孙中升:躬耕三十载  一生教育情 山东农大农学院:书写“齐鲁粮仓”建设的“山农答卷” 夏延致:勇做“海上棉仓”的开拓者 杨守菊:守望成长人淡如菊 崔维群:潜心职教无悔的选择 王先军:致广大而尽精微 陈骞: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第4-5版:教师节特刊·参加全国庆祝活动代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节特刊·参加全国庆祝活动代表
04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杨守菊:守望成长人淡如菊

杨守菊,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生物学教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生物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生物教学的价值追求是什么?本质内涵是什么?担负的教育使命是什么?这是杨守菊从教34年来一直追索的问题。2023年7月,作为主持人,其研究成果“聚焦生命品性: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探索25年”荣获2022年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印证着杨守菊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看见“课”理

“把课上好就是最大的师德”,杨守菊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针对当前部分课堂存在缺学生主体性、缺生命情怀、缺动态生成、缺和谐氛围的“四缺”现象,集形动、心动、神动于一体,趋向本真,即客观实际和规律,尝试进行生命化课堂改革。

如《物质运输的管道——血管》一课,杨守菊将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设计成3次观察。初次观察:血液的流速和流向有何不同?再次观察:流速快的血管中血液流动方向是怎样的?流速慢的血管中血液是如何流动的?第三次观察:流速最慢的血管中红细胞是怎样流动的?学生在充分观察、探究中初步建立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之后,杨守菊引领学生用双臂和双手模拟了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的流动规律,也让学生了解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和出血的急救处理方式,为其健康生活做了科学指导。

杨守菊团队大胆尝试,着力构建“魂、神、本、根”兼备的“四有”课堂,涵育核心素养,演绎育人本意。

听见“生”音

“老师,谢谢你,我会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学完“性状的遗传”一课后,单眼皮女生小敏递给杨守菊的一张纸条。

临下课时,杨守菊问学生:“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相貌都不一样呢?”学生回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双眼皮和单眼皮,你们觉得哪个更好看?”“双眼皮。”“那么,控制双眼皮的基因比控制单眼皮的基因要好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只要不是致病基因,就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杨守菊坚定地说:“受基因控制的相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表明,任意挑选两个个体,其基因序列相差不到0.1%。但正是这细微差异,形成了芸芸众生。在茫茫人海中,你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遗传信息和相貌特征——你就是你,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有。只要热爱生命、热爱自己,你就是最美的存在。” 在这样的科学与人文和谐并存的生物课堂上,学生学习“有用的生物”,收获知识,丰盈精神,享受着健康的成长。

教师要有大爱,构建科学的学生观。杨守菊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的原点是为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心灵的丰盈、素养的提升,为了让每名学生都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升学考试的工具,教师要自觉地站在全程育人的高度研究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让每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达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品得“研”香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杨守菊注重研究、勤于研究、善于研究。

从“九五”课题“诱思探究教学应用推广研究”、“十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到“十一五”课题“中学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十二五”课题“生物教学中培养生命品性的研究”,到“十三五”课题“STEM教育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再到“十四五”省规划课题“初中生物学‘大实验’育人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从具体的教学模式到整体的课堂构建,再到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即从单一学科研究视域到跨学科融合教育,杨守菊和她的团队课题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广阔。

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十二五”课题“生物教学中培养生命品性的研究”为基础,凝练的国家级教学成果“聚焦生命品性: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探索25年”,瞄准生物教学中存在的育人价值浅层异化、育人资源零散窄化、育人方式单一泛化等问题,独创了培育生命品性的学科育人思想和实践操作体系。

“教育,就是让生命更美好”,坚守着这样的教育信仰,杨守菊用爱和智慧让生动、活泼、真正的“人”从教育中徐徐走出,健康成长。溢满其间的幸福,愈加擦亮了杨守菊看淡名利、甘心付出、无怨无悔的初心。(管恩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