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来,我们就去!”
——记枣庄市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教师团队
在枣庄市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一群心怀大爱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既是教师也是党员,共同肩负起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重任,用行动诠释着特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用磅礴大爱点亮每名重残儿童的未来。
党旗领航送教路
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还有那些残障程度较重、无法到校读书的孩子,他们更是特教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个体。
“你不能来,我们就去!”2015年9月,该校成立了由11名教师组成的“送教上门”教师团队,专门负责为那些特殊学生提供知识传授、身体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送教初期,面对一些家长的抵触,“送教上门”教师没有退缩。为确保特殊学生在家中也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教师来到残障儿童家里,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步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培养出感情。同时,耐心地与家长沟通,共同努力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启迪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心中充满阳光。
在“送教上门”过程中,学校做到志愿服务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注重发挥党员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用心做好每次送教工作。这样做不仅提升了特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且给予特殊家庭更多的希望和力量,让教育的温暖照亮每个家庭。
“老师!谢谢您来我家帮助我学习。以后,我会向海伦·凯勒学习,变得更加坚强、自信……”残障儿童小美激动地对教师说。
精准施教促成长
为确保送教服务的质量和持续性,学校成立了“送教上门”领导小组,不断完善组织建设;编印了《送教上门工作手册》,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并将送教工作纳入教师课时量考核体系。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送教上门”计划,并根据残障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制订了教育及康复计划,建立了“一生一案”的动态管理档案,采取因材施教、集中化与个别化相结合教育等举措,帮助残障儿童接受应有的教育,促使他们快乐成长。
与此同时,学校定期与残联对接,完善动态数据;与家长签订服务协议,遵循自愿原则,为每名学生建立教育康复档案。针对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出了送知识、送康复、送温暖、送服务、送安全的“五送”菜单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送教上门”形式上,送教教师主要采取集中一个点和多点成面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名学生每月至少受教4次且每次不少于3课时。同时,他们不仅做到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从教材中选取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而且还提供系统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并对家长进行指导。
当了解到多数学生家庭因残致困,基本都是隔代抚养的情况后,学校积极与地方爱心企业合作,争取他们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赞助;倡导送教教师自费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康复器材以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让特殊儿童在物质上得到充分的支持。
“流动课堂”硕果丰
为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促使特殊学生幸福成长,“送教上门”教师团队用足够的爱心、耐心、恒心,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展现了特教人的担当,把自己的爱化作坚持、化成力量,陪伴着这群有需要的特殊学生。此举有效化解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显著提升了家长对教育的满意率。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该校累计送教 2万余人次,制作3600份个性化教案,送教课时达2.6万节,培训家长530人次,使大多数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3名学生在送教教师团队的帮助下重返校园。
“送教老师往往要克服校内教学任务重、业务时间紧张、路途遥远不便、乡村道路不熟悉等一系列困难。”校长郑建刚说,“送教上门”工作虽然辛苦,但作用很大。教师用爱心帮助残障学生学习知识,学会自理,树立自信,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你不能来,我们就去!”很多教师告诉笔者,看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一个个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们觉得辛苦一点儿也没关系。这是因为,那些受助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容不得他们停下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