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滕州市: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高密市:打造学生高品质成长“第二课堂” 图片新闻 泰安试点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全流程干预”管理 省教科院与潍坊学院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俄语开放教育中心 落户山东师范大学 深入把握五大关系,赋力教育强国建设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高密市:打造学生高品质成长“第二课堂”

□ 通讯员 王同林 鞠雪

在高密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学习体验公共中心,一场机器人足球对抗赛正在进行。双方机器人队在学生的操控下,顺利完成带球、过人、切球、射门等一系列动作。

“这是我们朝阳小学和东关小学联合举行的校外研学项目。从活动设计到机器人活动操控,都是孩子们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朝阳小学校长高军介绍说。

人工智能为孩子童年插上科技的翅膀

“人的创造力是在童年被激发的。我们把人工智能机器人搬到孩子面前,不仅为了让孩子认识人工智能,而且为了在孩子心中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介绍说。

乐聚公司是一家研产机器人的高科技企业,冷晓琨是从高密走出去的优秀人才。为回报家乡,他在高密建立了乐聚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小学人工智能学习体验公共中心),为家乡孩子提供了一个科技研学的平台。

以该基地为龙头,高密市打造了42条辐射城区、联通镇街的科技研学路线,每年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客实践、智慧家庭场景设计等活动,有5万多人次参加,为孩子的童年插上科技的翅膀。

非遗实践让孩子记住乡愁

“捏一捏泥塑,描一描年画,自己动手剪纸、拓片,通过这样的‘游非遗、学非遗’,孩子们就有了难忘的体验和记忆。”在高密市树花扑灰年画艺术馆,教师王树花现场向小学员教授人物线条的勾勒技巧。

高密市举办的潍坊市青少年非遗研学大会,吸引了来自天津、青岛等市及周边地区的60多个研学团队参加。“非遗少年说”“非遗少年演”“非遗少年做”等实践活动,不仅让高密的孩子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而且让高密的非遗文化走进全国青少年心中。

“按照‘非遗项目差异化、实践体验综合化、线路布局全域化’的原则,我们将非遗元素融入全市文学游、生态游、廉政游、红色游等六大研学项目,深入挖掘15个镇街的非遗文化资源,开发了刘存志黑陶社、高密茂腔博物馆、红高粱艺博园等27处非遗文化研学基地。”高密市教体局基教科科长臧贻恩介绍说。

红色研学开辟思政育人“第二课堂”

在全国文明村——高密市松兴屯村的“巾帼井”旁,一群孩子正在聆听村党支部书记徐林收讲述“巾帼井”的故事:1973年,松兴屯村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村里的20多名妇女自发成立打井队,奋战7个多月,手挖肩扛,硬是靠人力打出了一口深22米、直径8.5米的大口井,解决了全村饮水和灌溉难题。当年,县委、县政府奖励村民一台柴油机,并表彰命名该井为“巾帼井”。

“我们为孩子提供这个研学平台,就是要把‘巾帼井’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传承好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把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好、发展好。”徐林收自豪地说。

“巾帼井”,高密市还挖掘了刘墉故居、郑公祠、前冢子头遗址等70多处红色研学基地,在全市统一规划设计研学路线15条,打造精品研学课程100节,构建起融汇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等不同主题的素质培养实践体系。

“研学搭建起了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桥梁。我们紧紧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利用本地教育资源,着力构建教学研一体化实践新平台,为孩子们打造课堂之外的第二成长空间。”谈起研学活动,高密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明辉说。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