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优秀征文选登 在“无声世界”传播爱的声音 “留守大王”变形记 启迪·喜悦·完满——一名科幻作家的教育之路 师道路漫漫 我们一起走 从演播室到讲台

第8版:优秀征文选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优秀征文选登
08

从演播室到讲台

——我当教师这三年

□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张妍

转眼又是春天,草长莺飞,万物勃兴。这已是我来到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第四个春天、第五个年头了。从一名媒体人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在学校已经工作3年多。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庆幸自己在紧要的关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成为一名教师。3年多的从教经历,虽然脚步匆匆,却也写满回忆;尽管忙忙碌碌,却也充满欢声笑语。

回想起2020年底,当我辞去山东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工作,怀揣教育梦想入职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时,作为一名在媒体行业从业20年的一线工作者,自以为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本领,完全可以胜任教师这份职业,甚至可以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然而,我很快发现,教学生不仅需要对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技巧。

从自信满满到忐忑不安,我认真反思,决定从零做起。学校给新教师提供了诸多学习平台,很幸运,我在入职第一年就连续3次被选去参加教师省级培训,收获巨大,进步明显。由于每周平均授课都在16课时以上,高强度的教学实践,加上平时多向同事请教教学方法、学习沟通技巧,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并给自己制定了3年目标,那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赛事期间,我白天上课,晚上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几乎连轴转,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累并快乐着。在倒逼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与学生一起以实战锻炼本领,提高专业技能。

记得20239月刚开学,我与同事在食堂就餐时,意外得知“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红色故事短视频专项大赛正在征集参赛作品,但是离最终提交只剩短短不到4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但对播音生来说,这却是一个拓展技能、开阔视野的绝佳机会。想到这里,我放下筷子,拿起电话就开始动员学生参赛。

那几天,一下课,大家便“黏”在一起,确定主题,研讨脚本,撰写文案,反复修改。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联系红色基地进行外景拍摄。

清晨,我们追着朝阳出发;午后,冒着阵阵小雨进行外景拍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面对镜头说话没有任何问题,但对取景、构图、摄像却一窍不通。当我扛起摄像机时,学生惊讶地问我:“老师,这你也会?”我笑笑说:“现在是全媒体时代,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及,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媒体人更要成为全面的多能型人才。”

傍晚时分赶回学校,离提交参赛作品不到24小时了。我们顾不上休息,整理素材,通宵剪辑,后期配音。没有一名学生退却,没有一名学生喊累。在凌晨3点多的时候,我们终于完成了作品。虽然这次未能获奖,但是,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一专多能的重要性,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充满了学习的动力。而我也完成了第一次跨专业、跨学科教学新尝试。

在追求教育事业的道路上,我也有对亲人的遗憾。记得去年中秋节一过,大赛临近,我去医院看望病重的父亲。当时他已睁不开眼,也没有任何反应。我在床前小声地对他说:“爸爸,我后天要去北京参加诵读总决赛。这个比赛对我来说很重要,是对我专业的一次检验。我参加了3年才等到这个争夺一等奖的机会,真的想去参加。紧接着,我还要去烟台参加黄炎培职教创新创业总决赛,为学校争得荣誉。爸爸,你一定要坚持一下,等我回来,回来陪你。”

父亲没有任何反应,但他似乎听到了我说的话。第二天,我接到电话,父亲永远地离开了。

来不及擦干眼泪,我拖着行李箱踏上了北去的火车,次日一早便登上了国赛的舞台。为不耽误正常授课,比赛一结束,我立马又拖着行李跑步赶火车返回济南。也许是因为短时间内经历太多,我身心俱疲。当赛事全部结束后分数出来的那一刻,看到自己在全国134名教师中排名第十六位的时候,我哭了。我没有给父亲丢脸,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实现了学校在教育部、国家语委举办的经典诵读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教师组一等奖零的突破。我相信,对山东师范大学的老教授、终生对教育事业充满执着和责任感的父亲来说,这样的传承会让他倍感欣慰。

师者本色,传道授业解惑。我会秉承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牢记初心,奋发进取,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抓手,深耕职教改革,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各项技能,助力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梦想的有为青年,为国家筑梦圆梦奉献青春力量。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