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香结伴前行
开栏的话:书香校园,师者先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阅读的领航者,教师更应率先垂范,以阅读丰盈自身,以智慧启迪学生。
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持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全民阅读蔚然成风,齐鲁大地书香充盈。从本期起,本版特推出“我的读书故事”专栏,分享广大教育工作者与书为伴的故事,展现他们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感与所悟,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弹指间,我已在乡村小学执教了33年,一路走来,历经生活的考验、工作的磨炼。在岁月的流逝中,我始终与书香结伴前行。读书伴我从初出茅庐的青年走到成熟稳重的中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始终坚守对乡村教育的那份执着,履行对学生成长的那份职责。
读书让我陶醉,读书让我自得其乐。30多年前的村小,设施很简陋。我的活动地点是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的办公室、教室、厕所,除了上课、批改作业,就是备课。下班后,聚在一起玩“够级”是青年人最喜欢的消磨时光的方式,我对此却不感兴趣。在别人玩扑克牌的时候,我喜欢找一本书,在安静的地方独自阅读。工作第一年,我购买了很多喜欢的文学杂志,有《青年文摘》《读者文摘》《青年文学》等。每天都有新书读,是我那时最大的乐趣。看到好的诗句,我还喜欢摘抄下来,试着背诵。我现在还保留着汪国真、舒婷的诗集摘抄本,至今还偏爱读文学作品,也许就是那时养成的习惯。只可惜,那时信息闭塞,不知道有哪些教育理论的书可读,只是凭个人喜好选择图书,读书种类只注重期刊类。如果能有名师的指导,多读一些教育理论的书籍,或许收获会更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被安排到驻城小学观摩优质课。讲课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技巧、处理教材的艺术显示出她深厚的文化功底,我很是敬佩。在随后的教学报告中,她介绍说,阅读是打开语文课堂教学世界的大门。我很是羡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味同嚼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底蕴浅薄。课余休息时,我也看到了他们学校教师的学习笔记和读书成果,单单学校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源就让我感到惊讶。回来后,我也到我们学校的图书室想找一本教育类的书读,却发现图书室里只有一个书架,上面散乱地堆了一些书,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大多是学生的课本和练习册。没有找到我要读的书,我很是沮丧。
几个月后,学校领导到中心小学开会时,带回来几本《山东教育》杂志。我爱不释手地翻看起来。尽管只有薄薄的48页,内容却很丰富,分教育版、教学版、副刊版三大版块。校长见我喜欢,就让我拿走一本好好地读,我心里很高兴。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山东教育》。我最喜欢每期副刊版块里的“杏坛随笔”“教师文苑”栏目,文章都是省内不同地域的一线教师写的教学散文及教学叙事。我在阅读时沉浸在文字描写中的情境中,感觉到自己所在校园的清新、民俗乡情的淳朴,心中自然涌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时的心情也格外愉悦。
我认为,教书的人,首先应当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因为喜欢读《山东教育》,第二年,我就自费订阅了一份。每期的刊物一到,我就如饥似渴地认真阅读起来。有了它的陪伴,寂寞的乡村教学工作也变得充实和美好。再后来,我发现学校还有几份学生报刊,虽然是面向小学生的,可我也喜欢读。于是,在那几年里,陪伴我度过闲暇时光的就是这几份教育类报刊,我与它们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时,读到一篇好文章,我就反复地读,咀嚼词句的含义,学习文章的写法,并在教学中践行。我还会把一些精彩片段抄写在笔记本上,当作教学资料保存着。
览于目而动于心,读的书刊多了,见识广了,内心的感触、思绪也蠢蠢欲动起来。有时,读到一篇文章,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不由自主地在纸上信手写下来;有时,看到一本书或听到一个故事,我也深有感触,想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交流,想发表自己的评论,就随手写下来;有时,一堂课结束,觉得发生在课堂中的事例很有意思,也记下来;哪怕是工作中得到领导的表扬或是受到的委屈,我都习惯性地把它诉诸笔端,这样一来,心情变得格外轻松和愉悦,就像是每天的日记一样。坚持每天记录,没有形式的要求,没有字数的规定,书写也洋洋洒洒,自由奔放,不拘泥于形式,或长或短的几句话或一段话,完全是真情流露。时间久了,写下的文字积累多了,翻看这些文字时,还能想起曾经读过的文章或经历的事情。
我就这样读写结合,读了很多,也写了不少,感觉学到了许多。后来,在聆听专家报告时,知道了教师读书要有选择和书目,要想提升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就必须读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类的书。于是,我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叶圣陶的《教育与人生》、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等,有意识地去阅读、理解大家的教育思想。有些内容一遍读不懂,我就读第二遍、第三遍,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我的认识由浅显逐渐变得深刻,课堂教学的技巧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管理学生也变得得心应手。
我从中体会到,如果读书按个人兴趣读,就像吃快餐一样,当时觉得很有感触,但只是零散的片段,很快就淡忘了。只有读经典教育类书籍,才能系统深刻地理解教育大家的思想理论,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深入体会和思考,才能更快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现在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年来,我庆幸一直与书为伴,读书丰富了我的学识,也留下了成长的记忆。今天,科技的发展促使教育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网+读书”让阅读条件变得更加便利优越。借助科技的力量,我愿意继续驰骋在书香世界里,让读书照亮自己的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