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区泉山实验幼儿园
文化浸润童心 艺术滋养心灵
今年六一儿童节,济南市章丘区泉山实验幼儿园摇身一变成了艺术画廊。
这是该园一场以儿童为主角的艺术盛宴。幼儿用自己无限的童趣和探索欲与节气碰撞,或捕捉盈盈夏日,把想和夏日说的悄悄话交给画笔,或结合戏曲主题通过绘画、拓印、彩泥等制作戏帽、头冠、云肩,或一丝不苟地描绘自己心中小学的模样……画展上的幼儿兴高采烈,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幼儿园近年来加强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开辟幼儿教育新形式,形成特色园本、班本课程,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体验。一方面,他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素材,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使幼儿在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中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
优化课程设计,注重兴趣激发
为构建特色园本美术教育活动,面对3—6岁幼儿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感知意识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差异,幼儿园在加强文化传承美术课程设计中多用巧思,根据大、中、小不同年龄阶段划分不同的传统文化主题,保证内容之间具有连续性、科学性,按阶段进行主题划分。如:在小班设计“荷包蛋”“美丽的花仙子”“水墨菊花”等主题美术活动;在中班设计“好玩的纸飞机”“扇子”“凉快的衣服”等美术主题活动;在大班设计“真人一比一”“折纸蝉”“甜甜的回忆”等主题美术活动。
在促进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以情境创设、亲子互动等不同的方式带领幼儿进行主题式沉浸学习,与家长一起进行漆扇、扎染、泥塑等艺术创作,参与传统节日习俗的亲子游园活动。进阶式美术活动实践形成了深刻的美术活动体验,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意,使他们初步形成文化意识。
凸显幼儿主体,组织游戏活动
幼儿园创新美术活动开展形式,明确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组织多样性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促进教师更新美术活动的理念。在“以幼儿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组织立体、平面两种不同的幼儿美术活动方式。
拓印作为一种古老的印刷术,起源于东汉时期,富有独特的东方艺术之美。在小班开展的“樱桃熟了”美术活动中,教师先将幼儿带到采摘园里,教他们玩“摘樱桃”游戏。随后,幼儿和教师一同进行拓印,用胡萝卜蘸上颜料,在纸上按一按,呈现出的“樱桃宝宝”形象逼真:有的“小肚子”圆鼓鼓,还有的能看到“小辫子”。接下来,让幼儿继续在拓印游戏中进行添画创作,记录玩采摘游戏的感受。鼓励幼儿自主动手、创新创作,使幼儿感受到拓印的神奇,激发其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还自然而然地使幼儿成为美术活动的主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探究,并且如实记录、观察幼儿的美术活动表现。
又如,在“拖色借形想象”活动开始时,教师化身为游戏参与者,说:“大家快帮我想想办法吧!我的颜料被撞翻了,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呀?”教师不限制幼儿的创作行为,让幼儿发挥想象力进行拖色,观察拖出去的色块像什么,可以进行怎样的创作让它们看起来像小动物等。在师幼共创、平等对话中,幼儿的审美意识建立起来,创作热情被激发出来。
美术课题组、教研组教师进行了特色班本美术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形成了美术课例集和案例集,为教师有效开展指向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美术活动提供了系统的课程支架。
丰富活动形式,进行资源利用
在开展特色园本美术活动中,教师注重了解传统文化,将其转化为美术活动开展的素材,也注重充分利用资源,多元化开展活动。为此,他们在园内注重环境的创设,如利用水墨、扎染、剪纸、青花瓷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班级墙面、园内艺术长廊的装扮,发挥环境对幼儿审美的影响作用。鉴于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实践意识发展良好,教师带领他们参与环创的布置、装饰与创作等。
幼儿园注重对材料应用的开发,给予幼儿不一样的美术活动体验。如在“鞋子大变身”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把不能穿的鞋子带到幼儿园,先以微课动画的方式为其播放古代不同时期鞋子的样子,使幼儿认识到鞋子的功能性与演变史。随后,为其分发不同的创作材料,让幼儿用毛线、布条、卡纸等装扮鞋子,使它们变成小船、小动物等。
教师还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取材,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自我观察意识、兴趣发展,选择生活中的多种材料进行再创作。该园举办了相应的幼儿美术创作艺术展,成立了美术社团。这促使幼儿树立起环保意识,具有美术创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良好的观察能力,进而在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创作美,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幼儿园在建立完善园本课程体系的同时,也对开展阶段性美术活动进行了反馈,收集家长、幼儿的感受与意见。教师根据反馈及时反思,灵活调整美术活动策略,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美术活动开展更具延续性与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