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止步于说“对不起”
培养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犯错总是难免的,也是常见的问题。许多学生在面对错误时,虽然能够迅速说出“对不起”,但实际行动上的弥补却显得乏力,甚至存在逃避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口头道歉转向实际行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耐心指导与智慧引导。
案例陈述
走到教室门口,我看到小白蹲在地上。“怎么了?”我问道。“老师,小一压到我的脚脖子了,很疼。”小白痛苦地说。我赶紧把他扶起来,让他试着走一走。小白小心翼翼地迈了两步,说:“能走,但是有点儿疼。”“那老师扶你进教室吧。”我说。
安顿好小白,我找到小一。我说:“小一,你压到小白的脚了……”还没等我说完,小一理直气壮地说道:“我给他说‘对不起’了。”说得是那么底气十足,那么不屑一顾。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其实,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其道德和行为的认知还处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在他们看来,“对不起”这个词是万能的,“对不起”和“没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固定搭配。做错了事情说一句“对不起”,别人回一句“没关系”,就可以把所有问题一笔勾销了。
小学生受年龄与经验限制,对责任的内涵理解有限,对所犯的错误习惯于口头道歉,缺乏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对此,班主任教会学生说“对不起”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背后的意义,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下课后,我把两名学生叫到办公室。此时,小白的脚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我说:“小一,你压到小白的脚,并说了‘对不起’,你的态度很好。但是,孩子,你的不小心是不是给小白带来了疼痛呀?”小一点点头。“那你说完‘对不起’后,是不是应该问问小白的情况?如果他很疼,需要帮助,你是不是有责任去帮助他?”“是的。”“可是,你是怎么做的?”“我说了声‘对不起’,就跑回教室了。”“对啊,你回教室了,小白却因为你的不小心,疼得蹲在地上。你的‘对不起’,好像没有减轻他的疼痛呢。”“老师,我知道了,我应该把小白扶起来。”
“对!不小心犯错,主动道歉是为了求得对方的原谅。但是,我们还要敢于用实际行动弥补错误,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小一有点儿茫然。我补充道:“比如,下次,你把别人的作业本碰到地上,你该怎么做?”“说‘对不起’,再捡起来。”“如果你不小心把别人的水杯弄洒了,你该怎么做?”“说‘对不起’,然后帮他擦干净。”“如果本子湿透了,没法用了呢?”“那我得给他买个新本子。”“对,这就是在用行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小一笑着说:“老师,我知道了。”
一会儿后,小一双手挎着小白的胳膊,“搀扶”着活蹦乱跳的小白离开了办公室。我想:小一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
于是,我召开了以“‘对不起’不是万能的”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我首先让学生分享他们曾经犯过的“不小心”以及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不小心弄坏了同学的玩具,有的说在课堂上说话影响了其他同学。我认真听着,不时地点头,鼓励他们继续说下去。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仅仅说“对不起”是否足够。我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们不小心把别人的画作撕破了,仅仅说‘对不起’,画作就能恢复原状吗?”学生纷纷摇头。他们意识到,说“对不起”只是第一步,有些错误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的。
然后,我告诉学生,承担责任不仅限于弥补错误,而且包括预防错误的发生。比如:为预防撞到别人,不在走廊上奔跑;为不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使用时要仔细一些,等等,以减少“不小心”造成的麻烦。
最后,我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我告诉学生: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错误。只有勇敢地面对错误,用实际行动去承担后果,才能真正地成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观察到,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始尝试用更加成熟的方式去解决。他们学会了在说“对不起”之后,主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并且愿意采取实际行动去弥补自己的过失。学生的行为改变,让我深感欣慰。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培养。
反思评价
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学会负起责任、勇于担当,远比学会简单的道歉更重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已成为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对不起”作为社交礼貌的体现,只是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要求班主任强化认知层面的引导。通过生动的故事与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承担责任的正面效应;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会责任与担当的意义。要增加行动导向的实践。通过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参与环保、公益等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在班级或小组项目中担任特定角色,使学生亲身体验责任感与协作精神。要加强心理干预与支持。通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增强其心理韧性;设立奖惩制度,对勇于承担责任的学生给予正面反馈。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不能止步于教会他们说“对不起”,只有通过强化认知、行动导向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理解并实践责任感的内涵,才能帮助他们从简单的“对不起”过渡到实际行动。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携手创造一个支持与鼓励的环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最终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