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职业学院:以“高地思维”破解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
山东职业学院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起始于1951年建校的济南铁路机械学校, 2010年更名为山东职业学院。它是省内唯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校园占地面积1209亩,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4亿元,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7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5处,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名。设有铁道机车车辆学院(铁道研究院)等16个教学院部,三味书院等6个书院,科技与社会服务办公室(中心)、职业高等教育研究院2个教科研机构。
70余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山东、面向世界,依托行业、融合产业,以工为主、强优轨道,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精湛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培养了12万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先后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等荣誉称号。
“太有学头儿了!”“不虚此行!”日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浙江省、广东省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来到山东职业学院考察调研,60多名学员在实地参观、座谈后纷纷表示。据统计,近两年,像这样的参观考察、调研交流活动,山东职业学院已经接待了300余场、近4000人次。
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学习者之所以纷至沓来,是因为该校以“高地思维”破解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别是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敢当“急先锋”,交出了连续4年获山东省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考核、省属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双优秀”和高职院校国家级媒体声誉指数排名全省第一、全国第十九的“高光”成绩单。
定位更精准:彰显“高地思维”、校企协同“风向标”
新学期,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负责人王志亮与相关专家、教师、企业师傅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止10轮次的论证、修改和完善。直到最后一个修改词语落笔,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如何在山东职教高地建设中走在前列、敢当先锋?“我们坚守职业教育办学初心和特色,一以贯之地抓改革、促发展、增变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学校党委书记赵凤文介绍说,学校41个专业与全国150余家头部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校企携手“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方向上把握“风向标”,找准“定盘星”。
“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其一,促进专业建设永葆活力更是办学的关键所在。学校在对传统专业提档升级的同时,调整、增设了工业互联网、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等18个新业态和新产业紧缺专业,撤销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3个不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专业,构建了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土木工程、现代管理、智慧港口、机场运维八大专业群,实现了专业设置与铁路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为让“量身定制”更精准,学校按照“逆向建构、正向实施”模式重构教材体系,主持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建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36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15本。“我所学习的教材中既有列车整备作业、受电弓升降弓时间调整等核心技能介绍,每个作业前还增加了‘安全预想’步骤。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我‘工作岗位的说明书、职业发展的引导员、未来人生的规划师’。”已经在杭州地铁公司工作的城轨专业毕业生张勇深有感触地说。
管理更贴心:彰显人文管理、多元发展新“气象”
如何整合管理资源,打造好学生的“生活圈”?2020年,学校实施完全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组建了三味书院、桐林书院、易安书院、东岭书院、南山书院五大书院,打破同专业、同年级、同教学班学生“聚居”的传统观念,不同年级、专业和班级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做室友,成为省内首所实行全员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全部进驻书院,成立党、团组织,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学习教育活动,做到“学生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在哪里,党的教育就在哪里”。书院、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三院联动”,构建了融环境、文化、教育、实践、成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式教育圈层,形成了“生活在书院、专业在学院、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引领,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格局。
书院制管理让学生的“生活圈”内容更加丰富,人文素养得以锤炼;而针对“学业圈”的改革,则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成长。2019 年,学校在省内率先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专业内层级递进,专业间交叉融合”的选课体系。学生入学后可以自主选修课程、自主安排学业进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由此打通了各专业选课的壁垒,实现了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课。为提高学生选课的精准度和未来规划的可引领性,学校为每50—100名学生配备1名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学业计划。
为把完全学分制落到实处,学校建立了学分互认和主辅修制度。学生入学第一年,自主选择主辅修专业,完成原录取专业20个学分后,辅修专业可转变为主修专业,从而打破了“一考定专业”的束缚。“如果没有完全学分制度改革,我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工作机会了。”现就职于济南铁路局的薛安介绍说,他2020年入学时就读的是软件技术专业,后来主修了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并走上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像他一样,2020级有163名学生实现了主辅修专业的转化。
攀高筑峰:彰显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新作为
在学校的毕业生相册里,既有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设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称号的刘云清,也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蔡玉奎。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校坚持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牵头组建了全国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全国工业数智化、山东省轨道交通、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济南市网络视听产教联合体,入选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共同体理事单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续澎湃动能。与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牵头组建的山东省轨道交通职教集团获评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携手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济南城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材制造、数字经济4所产业学院,获批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3项,培养了12万余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他们活跃在全国18个铁路局的各个技术岗位,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以面向国家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为己任,建立了10个省级科技服务中心,新建“梧桐花开实验室”科研平台,助力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牵头制定《山东省高职院校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度测评指标体系》,学历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每年超过3.5万人次,助力13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社会服务经济效益过亿元。
目前在帕里卡国际公司从事翻译工作的纳耶姆·阿里是2021届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孟加拉国留学生。毕业后,他不仅很快在家乡找到了工作,而且收入可观,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说:“感谢共建‘一带一路’,让我有机会到中国学习,有能力为家乡作贡献。”
学校成立了省内高职院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4个,合作培养学生1197名,自主招收、联合培养国际留学生1442名。纳耶姆·阿里是其中之一。
同时,学校聚焦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中国高铁“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设立全球首批“中文工坊”,建设中蒙海外职业学院并派出中方校长,在老挝建立了全省首批海外“班·墨学院”,申办教育部“汉语桥”项目,开办国际轨道交通训练营,举办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论坛,承担国家对外援助项目,开发国际通用职业标准,对外交流合作遍及55个国家和地区,“职教出海”行稳致远。
“我们将紧抓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契机,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敢当急先锋,聚力打造山东职业教育的新示范、新标杆。”面对未来,赵凤文如是说。
(图片提供:山东职业学院)
在老挝建立“班·墨学院”
全国工业数智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济南举行
书院开展“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活动
国际留学生在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