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及第中学 评价改革“增活力” 创新蝶变“展新颜”
“教育评价改革的目的在于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关键是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评价、分类评价、分层评价,由点及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走向深处、落到实处。”在山东省教育评价学会成立大会暨教育评价改革高峰论坛上,昌乐及第中学校长秦君临作为发言代表阐述了自己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赢得了阵阵掌声。
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牛鼻子”。近年来,昌乐及第中学坚持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牵引,修订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推动教育评价向一线岗位、向绩优团队、向教学教研倾斜,探索建立起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的多元评价体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和其余各项工作指标实现高位运行、持续提升。
向一线岗位倾斜
实现分类评价、科学公正
走进昌乐及第中学的教学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优秀教师“荣誉墙”。从优秀班主任到杰出学科教师,从校级“教坛新秀”到“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一个个称号无不展示着教师的努力和拼搏,也体现了该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一线教师的认可与肯定。
“‘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是我校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的基础原则。”秦君临介绍道,“为了实现科学公正的评价,我们按照上级‘建立不同学校差异化评价机制和生源关联学校评价机制’的改革工作要求,突出一线岗位评价,从课程实施、学生素养提升、育人效果、学生安全、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全面展开,顺利完成了学校考核架构重建,确保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稳健前行。”
“统一考核、分类量化、向一线倾斜、向高三倾斜”是学校各项考核原则中最核心的一条。在教学中,学校注重各年级教学差异,把高三备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年级侧重教材和基础,分层次、有重点制定出更加科学、公平的评价标准。同时,完善与教师分类相匹配的评聘制度,对教师和职员分别进行考核,既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也让教师的育人成绩直观地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上,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德为先、能力并重。
向绩优团队倾斜
实现互助共赢、整体提升
“评价制度是具有导向性的责任明细和任务指南,是增强教师个体与团队任务间的联系、唤醒教师主人翁意识的关键要素,也是提升教师知识转移与整合意愿、实现知识在团队不同主体间转移的有效途径。”副校长崔成先说。
在昌乐及第中学,“靠单打独斗,不可能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取得优异成绩”是教师们的共同心声,也是该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重点所在。要想实现团结作战、群策群力,就必须抓好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
在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协作推进、捆绑前进、和谐共进”的评价原则,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针对教师所在团队情况,突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捆绑”量化激励,在原有考核分值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团体得分比重,重点突出班作业组层面的评价,合理设置班作业组、备课组与个人教学业绩的占分比重和分值,以所在的团队成绩决定个人的评价分数。同时,定期开展“半日教研”“一日一研”“教师论坛”等集体教研活动,以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教师队伍能力水平跃进,以教师集体进步助推学生整体素质稳步发展。
向教学教研倾斜
实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
不以分数“论英雄”,那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学术水平如何评判?师德师风如何常态化监管?高考改革又发生了哪些“质”的改变?这些现实问题都是昌乐及第中学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引。一个完善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其意义就在于解答这些问题,并引导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自身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为实现这一目的,学校聚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着力构建“学校——教科室——学科教研室——备课组——教师”和“学校-——年级——级部——班级——教师”“双线五级”教研、教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深入开展教学管理、教学教研成果常态化检查和展评,并将结果纳入学科组和教师个人考核成绩,保证了教研教改在日常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问题互动大课堂,对课堂所有环节进行评价,课前要求教师将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突破措施等“四要素”前置,课中开展问题化互动教学,课后严格落实学生定时定量规范训练本、纠错本、反思记录本“三项常规”,切实将学生课堂落实情况向外延伸,确保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向着“评而有法、评而有理、评而有用”的方向稳步迈进。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评价改革已进入深度推进的关键时期。3年来,昌乐及第中学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基于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改革。未来,将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工具研发等方面持续发力,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发展与评价,系统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举措落地实施,凸显新时代人才培养核心要义,为教育强国建设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