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幼教家教 家校合力赋能班级文化建设 图片新闻 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童馨幼儿园:开展“逐梦航天”主题创意美术活动 东营市垦利区中兴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月主题活动 心怀大爱做小事 别让幼小衔接“卷”错方向 幼小衔接谨防四大误区

第7版:幼教家教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幼教家教
07

家校合力赋能班级文化建设

□ 乳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许文华

“我们家孩子变化可大了,现在天天央求我俩早晚陪他一起运动,好让他荣登‘星星榜’。现在,他不但从‘小胖墩儿’变成了‘瘦高个儿’,体力也增强了,再也没有感冒发烧过!”乳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六年级(1)班学生赵以晨的妈妈开心地说道。自学校开展强身健体亲子运动以来,家长的良好反馈不断。

乳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历来重视整合家校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家校合力赋能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活动。通过“立德、启智、健体、雅美、爱劳”家校共育文化建设五模块,全方位、创新性地构建班级文化建设体系。学校所有主题活动内容都围绕这五个模块进行,现已形成体系。

初一(5)班的教室里,香气扑鼻。原来,是教师在带领学生制作重阳糕。“我放学后要赶紧回家,把我做的重阳糕带给姥姥!”女生子涵给同桌看了看自己这堂课的作品,又小心翼翼地包装好。在每次活动前,学校都会举办家校文化管理论坛,集思广益,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重阳节,在召开孝敬长辈的活动前,教师首先在班级召开了“九九重阳日,浓浓敬老情”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对敬老的理解,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接下来,家校联动,让学生用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比如,亲手制作重阳糕送给家里的老人。家长录成视频或拍成照片上传到家校群,评出“尊老爱老小达人”,将其照片张贴在班级文化墙上,培养学生敬老爱老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校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校组织学生每天晨读时分享优美诗文或读后感,教师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班主任充分利用家委会,组织家长开展书评活动,在共同学习交流中提高全体家长的阅读素养。各班还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倡导学生和家长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书中所获,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谐了亲子关系。这些措施使读书在学校蔚然成风,“书香校园”日渐形成。

“这节你做错了,应该是这样……”在初二学生晓月的家里,每周末都会上一堂“广播操家庭私教课”。“学校让孩子回家后教我们家长做广播操。女儿很认真,每周都给我例行开课。”晓月的爸爸告诉笔者,“我觉得,学校的做法挺好的,既能让孩子巩固课上所学,也能借这样的活动密切亲子关系。”在“健体”方面,学校开展亲子广播体操比赛,让孩子当“小老师”,教给家长体操动作,让家长参与进来。“小老师”们因此更加认真地学习动作,在教会家长的同时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此举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

“雅美”方面,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在刚刚结束的国庆节书画展中,各班级首先召开“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窝里”主题班会,班主任号召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有的学生通过吟诵爱国主题的诗词歌赋来赞美祖国,有的以翩翩舞姿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的拿起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开展“祖国在我心,巧手绘国旗”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祖国的伟大,为祖国而骄傲。同时,学校注重在家庭、社区中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学生带动父母一起用行动践行爱国主义。

“爱劳”方面,各班统一组织了 “我是劳动小达人”评选活动,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与协助下开展各项劳动活动、撰写劳动日志,并附上劳动成果照片,参加“劳动小达人”评选。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不仅让学生的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氛围。

学校注重创新家校共育模式,五模块的活动不仅在线下扎实开展,还实现了与线上的有机融合。借助云平台,学生上传活动的照片或视频,搭建起班级互相学习和分享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让学生有自豪感,与家长分享活动体会的过程加强了亲子沟通。云平台记录了学生精彩而幸福的画面。学生若萱在一次劳动实践后深情地写下自己的感悟:“鲜花盛开的季节,怎么能少了鲜花、美食?为爸爸、妈妈做一顿早餐,感谢爸爸、妈妈的付出和陪伴。鲜花疙瘩汤温暖了早晨,幸福了一整天。”不只是父母,任何看到照片的人心中都会暖暖的,仿佛都品尝到了美味的早餐。一幅幅灵动的照片,让学生体会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也让家长欣喜地发现孩子的成长。学生经过这些劳动实践的锻炼,班级的各项卫生工作更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真正实现了1+1>2的功效。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的素养提升了,家长的综合素质及育人观念也发生了大变化,班级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长孙建智自豪地说道。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