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安丘市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破茧之路” 教育数字化为广大教师“减压赋能” 泰安市岱岳区: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我省385名兼职职教教研员“走马上任” 图片新闻 嘉祥县:在线申请谋实招 精准资助惠民生 潍坊市峡山区:“操场上的安全课”生动又“硬核” 东明县:“养殖教育共同体”点亮幸福童年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安丘市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破茧之路” 教育数字化为广大教师“减压赋能”

□ 通讯员 孙业军 辛小涛

“校长,我们的好几台办公电脑都开不了机。”“这几天,学校网络总是断线,教学资源库一直打不开。”……这是20238月,安丘市教体局信息技术科原科长孙业军到石埠子镇中心学校任校长第一天,面临的棘手问题。石埠子镇中心学校地理位置偏远,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滞后。这些因素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2023年开始,安丘市以教育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在石埠子镇开展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试点,加强乡村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发展,弥合城乡教育“数字鸿沟”,全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之前,我们的教室里到处都是模糊不清的投影机。面对使用10多年、反应缓慢的办公电脑,老师们一脸茫然。”教师刘砚亮介绍起学校之前的数字化环境时说。

面对如此窘迫的数字化环境,孙业军首先从加强硬件配备入手,利用多年从事教育数字化工作的优势,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当地党委政府资金以及赞助等方式加强设备配备,先后为学校更换千兆交换机,配备14台触控一体机、116台办公用机、智慧体育设备、AI英语听说课堂、5间录播教室等,为数字化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数字化环境的提升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但数字化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

“每月组织全镇教育数字化素养专题讲座,每两周召开一次数字化专班交流会,特别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潍教云平台的优秀资源的使用,让双师课堂等模式成为教师取长补短的重要途径。”镇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永祥说道。石埠子镇有4所小学,相距较远,除个别年级外,没有平行班级,因此基本上没有教研活动。从去年10月份开始,各学校利用本地化部署的视频会议系统、校园媒资平台和“三个课堂”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实现了镇域内教师同研一节课。

“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对我说:为什么之前推行一些新的平台、应用,老师们不愿意用?因为它们不好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家现在都用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它们好用、易用了。”石埠子小学校长张可海介绍说。

“农村学生的英语水平往往是痛点、难点,而口语作为关键技能更是难倒了不少老师和学生。石埠子镇书院中学搭建了AI英语听说课堂,在近期的评测中,学生英语口语达标率较半年前提升了20%以上。目前,书院中学的智慧纸笔课堂和智慧作业系统已在所有年级推广使用。庵上小学等4所小学利用学生微机室,开展了智慧检测教学活动。近期进行学生素质评测,使用微机检测的班级平均成绩高于镇内过往同级成绩十几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高于平行班35%以上。”张永祥表示。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给石埠子镇带来了巨大的改观。

安丘市教科院副院长曹文信评价道:“石埠子镇通过智慧课堂等数字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学生作业越来越少,学习越来越快乐,成绩反而越来越高,实现了学生学习减负与提质的双赢。”在今年进行的全市素质测评中,石埠子镇4所小学的位次都有较大提升,3所小学获得“教学先进单位”称号,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劳动技能都得到了提升,其中1名学生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信息化素养大赛中获奖;3名学生在NOC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获二等奖;10余名学生在各类信息化大赛中获省级奖项。

教育数字化为广大教师实现了“减压赋能”。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就让校长们不用“翻山越岭”地去开会了。生成式AI、智慧课堂、智慧体育等数字化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依托优质资源和贯通平台,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去年以来,全镇共有10余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及以上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数字化转型下的数据赋能场景驱动创新实践’项目被省教育厅评为‘无感知数据采集示范项目’。今年5月,石埠子镇中心学校被潍坊市教育局授予‘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承办了‘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10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专门到石埠子镇调研农村中小学数字化转型工作。”孙业军谈到教师业务能力的进步时充满了自豪感。

“教育数字化赋能的核心在于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度融合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石埠子镇在以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上迈出的这一小步,也是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一条‘破茧之路’。”安丘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辉表示。

录入:宋锐锐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