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聚焦劳动素养培育  聚力“四自”实施策略 答好劳动教育“四问” “做一只蝴蝶,去懂毛毛虫的成长” 盘活区域资源 深化体教联合育人 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路径探讨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教改课题】

聚焦劳动素养培育 聚力“四自”实施策略 答好劳动教育“四问”

——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的滕州方案

□ 李琳琳

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以来,滕州市教体局基于县域内劳动教育的优势,聚焦劳动素养培育,针对劳动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在哪里教”“怎样保证常态实施”等实际问题,通过实施自立队伍、自建体系、自探空间、自强评价的“四自”策略,深入推进课程实施,努力贡献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的滕州方案。

一、挖潜教师资源,组建劳动教师新队伍

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实施需要专业师资的保障,但目前学校基本没有劳动专职教师。为回应“谁来教”这一问题,滕州市教体局整体规划,积极挖掘教师资源,组建劳动教师新队伍。

1.坚持“一专多能”,激励教师愿教爱教。指导学校对全体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培训,统筹各学科教师资源,选派责任心强、有劳动特长的教师承担劳动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学区内走教、跨学科兼任、劳动任务认领等方式,保障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需求。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学生家长的职业优势,邀请有技能、有兴趣的家长,聘请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工匠大师等作为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协助教师共同开展劳动课教学。

2.注重教师培训,赋能教师能教会教。教体局教研室借助网络资源,开展了多轮次的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同时,利用学科研讨会、中心团队活动等,做好课标学习,使课标要求内化于心。借助市教体局组织的“强镇筑基、送教助研”活动,安排两级劳动学科教研员定期到乡镇学校指导劳动学科教师教研工作。

3.搭建成长平台,推动教师善教优教。2022年底,组织全市200余名劳动学科兼职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理论考试。20238月,组织劳动教师参加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叙写比赛。每年精心组织优质课评选、单元学历案撰写等比赛,不断推进教师研究课标、教材、课堂,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二、研发课程资源,建设三级劳动课程新体系

劳动属于国家课程,但归地方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归地方和学校。劳动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非常大。为回应“教什么”这一问题,教体局教研室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劳动课程资源。

1.借力指导手册编写,构建基于课标的劳动课程体系。组织兼职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与枣庄市《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的编写工作。通过手册编写,从全学段审视劳动课程的横向关联和纵向贯通,对劳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逐级递进,逐层深入,建构起劳动课程的大体系。《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的出版解决了一线教师对“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困惑,有力助推了劳动课程实施。

2.聚焦地区特色,建立县域劳动课程体系。滕州市有168所小学、35所初中,地区差异、城乡差距较大,学情不同、校情不同决定了劳动教育内容在县域内不能“齐步走”。教研室着力构建“基础+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县域层面科学设计《滕州市中小学生劳动任务清单》。任务清单中设计的劳动任务充分考虑城乡差距、学生差异,城区孩子能做,村小的孩子一样可以做,是各年级劳动的兜底任务。

3.坚持“一校一案”,研发学校劳动课程体系。指导学校在市劳动任务清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学校实际,“一校一案”,增加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以及十大任务群的选修劳动项目,构建“基础+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以此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拓宽多维空间,打造劳动教育活动新场域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学创融通,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回应“劳动课在哪里上”这一问题,全市各学校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培养其劳动技能。

1.把校内劳动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一是保证上好每周一节的劳动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劳动技能、劳动方法,分享劳动成果,开展劳动任务大比拼等;二是做好学科融合,利用劳动项目开展“劳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三是充分利用校内空间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文化路实验小学“博悟”课程和“达人农场”课程在省、市教研工作坊获得赞誉;东沙河街道中心小学劳动课程融合经验和东沙河街道东沙河小学“蚂蚁农场”被山东教育电视台报道;龙阳镇食育实践基地解决了学生课后服务活动的场所问题,成为撤并学校充分为教育服务的典型案例。

2.把家庭劳动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训练场。把家庭劳动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家务劳动清单”“劳动版家庭作业”“家务劳动契约”“劳动认证”等形式,让家庭劳动计划成为常态,让常态变为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和劳动教育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

3.把校外场域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实践园。一是积极寻求有条件的工厂、农场、社区、场馆等组织为学校提供适合的劳动场所,将它们作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实践;二是借助研学基地资源,助力劳动课程实施。通过与行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山东食育研学教育基地等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合作,开发“特色+”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群,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

四、强化评价引领,保证劳动教育实施新样态

劳动课标颁布后,劳动教育在学校处于什么位置、以怎样的方式来推进,各学校差别很大。实践中,往往变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扔到一边”的状况。为解决“劳动教育怎样常态化实施”这一问题,我们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教,保证劳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1.县域内推动,建立劳动素养评价体系。20232月,滕州市教体局出台《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方案》,方案对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将劳动学科纳入评价体系,制定了《劳动学科核心素养监测及评价指导意见》,围绕劳动教育目标要求,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维度,两年一个轮次,对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校的教学实绩,并纳入学校年度督导考核。

2.细化评价细则,明确劳动任务评价要点。针对《滕州市中小学生劳动任务清单》中的各项任务,局教研室组织学科中心团队成员分年级进行解读,明确各任务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标准。利用学科研讨会,做好各年级任务清单的解读和评价培训工作,使劳动教师清楚每项劳动任务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真正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

下一步,滕州市教体局将着力构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促进学生提升劳动素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教体局教研室)

录入:宋锐锐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